热烈祝贺梁世杰重大论文《大柴胡汤加味治疗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在中国中医药报刊登
喜 讯
热烈祝贺
梁世杰重大论文《大柴胡汤加味治疗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在中国中医药报刊登
《中国中医药报》创刊于1989年,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的中医药行业唯一的权威性大报,在行业内具有极高声誉。
在消化系统疾病中,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被视为胃癌的重要癌前病变,其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难题。西医治疗多以缓解症状为主,尚无特效药物能逆转其病理进程。然而,中医药在此领域展现出了独特优势。
北京树德堂中医研究院研究员,陈勇教授专家团队成员,梁世杰主任,凭借多年的研究与治疗经验,运用大柴胡汤加味成功逆转了多例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生的病例。大柴胡汤作为《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具有和解少阳、内泻热结的功效。梁主任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及舌脉表现,灵活加减运用大柴胡汤,不仅展现了中医“方证相应”的辨证思维,更体现了中医脏腑辨证、情志疏导、合方用药的个体化治疗特点。
在验案中,三位患者分别因胃脘部胀满、隐痛、灼热疼痛等症状就诊,均被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梁医师运用大柴胡汤加味,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加减,如加入黄连、吴茱萸清热燥湿、降逆和胃,合四磨汤行气降逆、健脾渗湿,或佐以桃核承气汤化瘀祛邪。经过数个疗程的治疗,三位患者的症状均得到明显好转,胃镜检查也显示病情得到有效逆转。
这些成功案例不仅证明了中医药在治疗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方面的独特优势,更为广大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梁主任的治疗思路和方法,不仅符合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原则,更为这一顽疾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让人深感中医药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具体内容如下
大柴胡汤加味治疗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
时间:2025-05-0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6版
作者:梁世杰
慢性萎缩性胃炎作为消化系统常见病,其病理特征为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常伴有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甚至不典型增生,是胃癌的重要癌前病变。当前西医治疗多以缓解症状为主,尚无特效药物逆转其病理进程。中医药在此领域具有独特优势,笔者多年致力于经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的研究和治疗,现将三例运用大柴胡汤加味成功逆转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生的验案总结如下,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理论基础
大柴胡汤出自《伤寒论》,是治疗少阳阳明合病的经典方剂,具有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之功。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大黄、枳实泻阳明热结,芍药缓急止痛,半夏、生姜和胃降逆,大枣、生姜调和营卫。大柴胡汤不仅适用于少阳阳明合病,更因其具有疏肝解郁、和胃降逆、活血化瘀等多重功效,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中展现出广泛适用性。
在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的治疗中,笔者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及舌脉表现,灵活加减运用大柴胡汤,如案一中以黄连清胃泻热、制吴茱萸降逆散邪,案二中合四磨汤行气降逆、消痞散结,健脾渗湿,案三中加黄连、吴茱萸清热燥湿、降逆和胃,并佐以桃核承气汤化瘀祛邪。这些加减运用,不但基于中医“方证相应”的辨证思维,并且充分展现了中医脏腑辨证、情志疏导、合方用药、杂合以治,灵活多变的个体化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笔者发现,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的病机复杂,不但涉及肝、脾、胃等多个脏腑及经络,尤其跟患者长期肝郁气滞、情绪不畅有关,运用汤药治疗同时,应结合语言疏导,身心共治。这一治疗思路,不仅符合中医“七情致病”“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治”的原则,并且符合中医“杂合以治”的思想,也为治疗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
验案举隅
案一
张某,男,48岁,因“胃脘部胀满、嗳气、反酸1年余”于2023年3月10日初诊。胃镜及黏膜活检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中度肠上皮化生。刻下:心情烦躁,形体肥胖,胃脘部胀满,痛连胁肋,嗳气频作,反酸烧心,口苦口干,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方用大柴胡汤加黄连、制吴茱萸:柴胡15g,黄芩15g,大黄6g,枳实10g,白芍15g,半夏12g,生姜6g,大枣8g,黄连9g,制吴茱萸6g。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早晚服用。
3月17日二诊:患者诉胃脘部胀满减轻,嗳气反酸减少,大便稍畅。守上方继服7剂。
4月7日三诊:患者症状明显好转,情绪稳定,胃脘部胀痛消失,嗳气反酸基本消失,大便正常。舌红,苔白,脉弦。
继续服用大柴胡汤加味巩固治疗2个月后停药。复查胃镜检查仅提示浅表性胃炎。
按 患者形体肥胖,胃脘部胀满连胁肋,口苦口干,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滑,为少阳阳明合病之征。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内泻热结,加黄连清解胃热,制吴茱萸降逆散邪,共奏疏肝解郁、和胃降逆、清热之功。
案二
王某,女,52岁,因“胃脘部隐痛、痞满、纳差,食后加重半年余”于2023年7月5日初诊。胃镜及黏膜活检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轻度肠上皮化生。刻下:心情烦闷,形体消瘦,胃脘部隐痛痞满,食后加重,纳差,嗳气,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腻,脉弦细。
方用大柴胡汤合四磨汤加减:柴胡15g,黄芩15g,大黄3g,枳实10g,白芍15g,半夏12g,生姜6g,大枣8g,沉香5g,乌药15g,焦槟榔10g,茯苓15g,醋鳖甲30g。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早晚服用。
7月12日二诊:患者诉胃脘部隐痛痞满减轻,纳食稍增,大便稍成形。守上方继服7剂。
8月2日三诊: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心情开朗,胃脘部隐痛、胀满基本消失,纳食正常,大便成形。舌淡,苔白,脉弦细。
继续服用大柴胡汤合四磨汤加减巩固治疗2个月后停药。复查胃镜检查提示浅表性胃炎。
按 患者形体消瘦,胃脘部隐痛胀满,食后加重,纳差,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腻,脉弦细,为少阳阳明合病兼脾胃虚弱之征。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内泻热结,合四磨汤行气降逆,加茯苓健脾渗湿、醋鳖甲消痞除满,软坚散结。共奏疏肝解郁、和胃降逆、健脾行气之功。
案三
李某,男,60岁,因“胃脘部灼热疼痛、反酸、嗳气2年余”于2024年9月20日初诊。胃镜及黏膜活检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重度肠上皮化生。刻下:形体适中,情绪低落,胃脘部灼热疼痛,反酸嗳气,口苦咽干,大便干燥,下肢怕凉。舌红,苔黄,舌下青筋暴起,脉弦数。
方用大柴胡汤、左金丸合桃核承气汤:柴胡15g,黄芩15g,大黄6g,枳实10g,白芍15g,半夏12g,生姜6g,大枣8g,黄连9g,制吴茱萸5g,桃仁25g,芒硝6g,桂枝8g。水煎服,日1剂,分2次早晚服用。
9月27日二诊:患者诉胃脘部灼热疼痛减轻,反酸嗳气减少,大便稍畅。守上方继服7剂。
10月18日三诊: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心情好转,胃脘部灼热疼痛基本消失,反酸嗳气明显减少,大便正常。舌红,苔略黄稍腻,脉弦。
继续服用大柴胡汤、左金丸合桃核承气汤巩固治疗3个月停药。复查胃镜检查仅提示中度浅表性胃炎。
按 患者形体适中,胃脘部灼热疼痛,反酸嗳气,口苦咽干,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舌下青筋暴起,脉弦数,为少阳阳明合病兼肝胃郁热夹瘀之征。
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内泻热结,加黄连清热燥湿,吴茱萸降逆和胃,一寒一热,共奏疏肝解郁、和胃降逆、清热燥湿之功,桃核承气汤化瘀泻热,给邪以出路。(梁世杰 北京树德堂中医研究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医师简介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