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美关系这艘巨轮在波涛汹涌的国际海洋中颠簸前行时,华盛顿的舵手们正忙着调整航向,时而强硬对抗,时而试探接触。2025 年 11 月刚过半,白宫就先后放出两条截然不同的消息:一边宣布对中国 12 家新能源电池企业加征 15% 的关税,理由是 “存在所谓技术转移风险”;另一边又主动提出,希望在月底于旧金山举行的 APEC 会议期间,安排中美经贸团队进行副部长级会谈,议题涵盖农产品贸易和半导体供应链稳定。这种矛盾的举动,像极了航船在风浪里忽左忽右的转向,让人摸不透下一步的方向。 关税加码的动作来得突然,却早有铺垫。早在今年 9 月,美国商务部就发布了一份 “关键供应链评估报告”,把新能源电池、稀土加工等 5 个领域列为 “高风险领域”,要求通过关税和出口管制手段 “降低对华依赖”。这次被加税的 12 家企业,占据了中国新能源电池出口美国市场份额的 38%,其中不乏在俄亥俄州设有组装工厂的企业。 消息公布当天,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盘中下跌 2.3%,相关企业的美股 ADR 应声跳水,而美国本土的电动汽车制造商股价却逆势上涨 —— 毕竟,加税意味着中国电池的成本优势被削弱,本土企业能获得更多市场空间。 但市场分析师也指出,美国消费者最终会为这部分关税买单,预计明年美国电动汽车均价可能上涨 1500 至 2000 美元,这对本就因高利率而低迷的汽车消费市场来说,可不是个好消息。 就在关税消息公布后的第三天,美国贸易代表戴琪的办公室突然给中国商务部发来照会,提出会谈请求。有意思的是,这次美方主动把农产品采购纳入议题,要知道过去两年,美国大豆对华出口量同比下降了 22%,主要原因是中国买家转向了巴西和阿根廷市场。今年前三季度,美国大豆对华出口额仅为 89 亿美元,而 2023 年同期是 112 亿美元。 为了推动出口,美国农业部近期还专门组织了 20 多家农场主代表团访华,去黑龙江、山东等地考察大豆加工企业,试图挽回订单。会谈议题里的半导体供应链,更是双方博弈的焦点 —— 美国虽然还没松口解除对华高端芯片的出口禁令,但却希望中国能保证稀土对美供应,毕竟美国 90% 的高纯稀土加工品都依赖中国进口,而稀土又是制造芯片必不可少的原材料。 除了经贸领域,科技对抗的烈度也时强时弱。10 月底,美国司法部刚起诉了 3 名涉嫌 “向中国转移人工智能算法” 的工程师,指控他们违反了《出口管制条例》;可到了 11 月 10 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又宣布,将与中国科学院在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开展合作,共同资助 5 个联合科研项目,研究范围包括极地冰川融化和极端天气预测。 这种 “边对抗边合作” 的模式,在科技领域越来越常见。就像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人工智能专家马克・李所说:“在军事和商业敏感技术上,双方是死对头;但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这些关乎人类共同利益的领域,又不得不坐下来合作。” 外交层面的接触也没停过。11 月 12 日,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在北京会见了中国外交部副部长谢锋,双方聊了两个多小时,重点讨论了领事事务和民间交流。会后伯恩斯在社交媒体上发文,提到 “双方同意增加中美直飞航班数量,从目前的每周 36 班逐步恢复到 2019 年的每周 150 班水平”。 直飞航班的恢复,对两国旅游业和商务往来来说是个好消息 ——2025 年前三季度,中美之间的人员往来数量仅为 2019 年同期的 45%,航班不足是主要瓶颈。但就在同一天,美国国务院还发布了一份 “人权报告”,对中国内政指手画脚,这种 “刚谈完合作就泼冷水” 的操作,让外界对中美关系的稳定性充满疑虑。 APEC 会议召开在即,华盛顿的舵手们还在调整航向。有消息称,白宫正在内部讨论是否要在会议期间安排中美领导人的 “非正式接触”,但前提是 “中国在半导体和新能源领域做出一定让步”。而中国外交部的表态则很明确:“对话需要相互尊重,不能搞居高临下的胁迫,更不能把合作和对抗绑在一起谈条件。” 就像航行在大洋上的巨轮,想要平稳前行,需要双方都拿出诚意,把握好转向的幅度和节奏,否则稍有不慎,就可能在风浪里偏离航道。 官方信源及链接:中国商务部官网(中美经贸会谈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