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 年,中国石油专家王德民教授因为长得太帅,好多女生追他,他烦得不行,就提了两个谈恋爱的条件:第一,结婚后,没时间陪女生逛公园;第二,女生不能打扰自己看书。这两个条件把很多女生都吓跑了,但有个叫王日英的姑娘没被吓跑。 在大庆油田的铁人精神下,一位年轻石油专家的两个恋爱条件,像一道筛子,滤走了浮躁的追求,只留下一份默契的陪伴。1963年,那条件一出,姑娘们纷纷打退堂鼓,唯独王日英站住了脚跟。她为何不惧? 王德民出生在1937年2月9日的河北唐山。那时候,唐山还是个工业重镇,他家境普通,父亲王世贵当医生,母亲文安清有瑞士血统,家里总摆着些医书和地质资料。小时候,他就跟着父亲学点基本知识,养成爱钻研的习惯。家里教育严,强调实干,这为他后来投身石油奠了基。 求学路上,王德民一步一个脚印。进了汇文中学,后来并入北京市第二十六中学,那几年他成绩稳在前列,体育也拿手。1955年高考,他考上北京石油学院,学采油工程。大学里,他当班长、课程代表,课余帮同学补习,篮球场上也活跃。毕业那年,1960年,本有机会留校,可他选了大庆油田,那地方条件苦,风沙大,冬天零下几十度,但他一去就不想走。 大庆油田是新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王德民到那儿后,从基层干起。刚开始,他就参与搞“松辽法”,这套测压方法准得很,让油井开采效率上台阶。后来,他又推化学驱油技术和限流压裂法,这些技术实打实帮油田省资源、增产量。到1963年,他26岁,事业小有成绩,外表又俊朗,油田上自然有姑娘留意。他本性专注工作,那些追求让他分心,就直言不讳提了两个条件:结婚后没空逛公园,工作太忙;看书时别打扰,科研得专心。 这话传开,油田青年圈子炸了锅。不少姑娘本抱着试试看的心思,一听条件,就觉得这日子太单调,渐渐退了。油田生活本就紧巴巴的,大家都明白,石油人一心扑在国家任务上,浪漫的事得让路。可王德民这条件,也算实诚,点明自己就是个工作狂。 王日英不一样,她是石油队的记录员,工作细致,负责核对油田数据。两人是因公事认识的,那年秋天的数据会上,她总能准时交出准确表格,王德民留意到她的认真。慢慢接触,两人发现志趣相投,都把油田当家。王日英不爱闲聊,她懂王德民的节奏,从不提那些条件的事。1964年冬天,他正式求婚,她一口答应。从那起,两人搭档走下去。 婚后,王日英管家务,让他安心钻研。王德民也没闲着,继续攻关偏心配产配注工艺,这技术让中国分层注采领先世界。1985年,他领衔的注水开发高产稳产技术,拿下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那可是石油工业的硬荣誉。1994年,他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认可他这些年对能源安全的贡献。2000年退休,他去东北石油大学当教授,带出一批学生,继续为石油教育出力。 王德民这辈子,石油就是他的命。早年从唐山到北京,再到大庆,他选的每一步,都是为国家能源自立添砖。那些年,油田条件差,同志们住帐篷,吃咸菜,可大家咬牙顶住,就是为了让中国不卡脖子。王日英的陪伴,也体现了石油家庭的互助精神,她不抱怨,默默支持,让他把精力全放事业上。这对夫妻的故事,说白了,就是那代人把个人小家融入国家大家庭的写照。 回看1963年的那两个条件,王德民不是故意摆架子,而是真把工作放第一。那时候,国家号召铁人精神,他就是活例子。姑娘们被吓跑的,也正常,谁不想点浪漫?但王日英留下来,靠的是理解和担当。他们的婚姻,没大起大落,却稳稳当当,撑起一个科研家庭。石油工业从大庆起步,到今天保障能源安全,王德民的贡献是块砖,可他总说,集体力量大,个人只是螺丝钉。 如今,王德民88岁了,还在研究油田模型,家里书堆成山。他和王日英的合影,挂在墙上,提醒后辈:爱情不是花前月下,而是互相成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