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欧洲估计都得被匈牙利外长这句话给噎一下,他说:“跟中国合作,不是可选项,是欧洲企业活下去的必选项!” 今年的欧洲制造业,实在是难到了骨子里,欧元区 10 月制造业 PMI 刚好卡在荣枯线上,看着没跌,实则早已没了底气。 9月这数据还跌破过49.5,德国、法国这些制造业大国的工厂机器都快转不动了,这时再跟中国耍脾气搞脱钩,纯属自寻死路。 作为欧元区的“工业心脏”,德国9月制造业PMI甚至跌到48.5,创四个月新低,汉堡商业银行的经济学家都直言,新订单持续下滑,企业迟早要“踩刹车”减产。 法国更糟,制造业PMI48.1,服务业也跟着掉链子,综合PMI直接跌到48.4,成了今年5月以来收缩最快的月份。 荷兰国际集团的分析师点破了关键,这种颓势跟商业信心崩塌直接挂钩,企业连设备更新、招人都不敢,生怕投出去的钱打了水漂。 这背后全是实打实的压力,俄乌冲突留下的能源成本包袱还没卸,天然气、电力价格比中国高3倍都不止,碳排放成本更是压得化工、钢铁企业喘不过气。 美国那边还在搞关税摩擦,欧洲的机械、汽车这些核心出口产品,海外订单连续数月下滑,标普全球的调查早说了,所谓的“提前出货效应”早就退潮,接下来根本没反弹的指望。 就在整个欧洲制造业愁眉苦脸时,匈牙利却靠着跟中国合作活出了不一样的光景,这就是西雅尔多敢说硬话的底气。 中国一带一路网表明,比亚迪要在匈牙利赛格德市建新能源乘用车生产基地,宁德时代也在德布勒森启动了工厂项目,这俩项目一个补全欧洲新能源汽车的整车产能,一个卡住动力电池的关键环节,全是欧洲眼下最缺的东西。 而且2024年中匈双边贸易额都涨到162亿美元了,同比还增了11.6%,机电产品占比超80%,中国不仅是匈牙利欧盟以外最大的贸易伙伴,还是2020、2023、2024三年的最大外资来源国。 2023年中国对匈直接投资就有76亿欧元,占了匈牙利吸引外资总额的58%,直接创造超1万个就业岗位,光税收就贡献了5200万美元。 对比德国企业裁员、法国工厂减产的新闻,匈牙利工厂里新增的流水线和工人,就是“合作必选项”最实在的证明。 更关键的是,中国给匈牙利的不只是投资,是能盘活整个产业链的“输血通道”,匈塞铁路匈牙利段现在还在紧张施工,这条铁路通车后,布达佩斯到贝尔格莱德的车程,能从8小时缩到3小时,匈牙利一下子就成了中东欧的交通枢纽。 物流通道也早打通了,合肥刚开了到布达佩斯的中欧班列,西安的跨境公铁联运班列早实现常态化开行,连泰国的货物都能经中老铁路,转中欧班列运到匈牙利。 扎霍尼港的总经理拉兹洛·古比克都承认,中欧班列的辐射效应让越来越多企业受益,这对依赖供应链效率的制造业来说,就是救命的动脉。 反观其他欧洲国家,还在为供应链安全吵来吵去,德国汽车业想找替代中国的零部件供应商,结果成本涨了20%还没找到合适的。 西雅尔多骂欧盟对华战略“完全错误”,简直说到了点子上。 欧盟那些政客非要把合作政治化、意识形态化,一边喊着“去风险”,一边又离不开中国的市场和产业链。 欧盟之前想对中国电动汽车征反补贴税,匈牙利直接站出来反对,因为他们看得明白,欧洲汽车业早跟中国绑在了一起,德国大众30%的营收靠中国市场,宝马的电动车型一半零部件来自中国,真要是硬脱钩,先死的是欧洲自己的车企。 匈牙利央行行长沃尔高·米哈伊说得更透彻,共建“一带一路”的机会和成果是属于世界的,匈牙利搞“向东开放”对接中国倡议,就是不想被欧盟的错误政策拖垮。 现在看来,这步棋确实走对了,今年布达佩斯人民币倡议论坛上披露,匈牙利不仅有欧洲首个离岸人民币清算中心,还发行过绿色主权熊猫债券,金融合作都跟上了,制造业自然能稳住阵脚。 其实欧洲企业心里比谁都清楚,跟中国合作是唯一的出路,今年2月欧盟对中国的制造业出口还保持在10.65亿欧元,虽然没到历史高点,但在整体出口疲软的情况下,中国市场的韧性已经很突出。 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在湛江建了一体化基地,反过来能把低成本的中间产品供应欧洲,帮着本土工厂降成本;法国空客跟中国商飞合作,既保住了中国的订单,又分摊了研发费用。 这些企业的选择,比欧盟的政治口号真实多了。 所以西雅尔多的话不是替中国说话,而是替欧洲制造业的生存说话。 欧元区10月PMI卡在荣枯线,看着像稳住了,实则是靠服务业托底的虚假繁荣,制造业的根基早被成本、订单、供应链三座大山压得摇摇欲坠。 匈牙利的例子表明,跟中国合作能拿到投资、打通通道、稳住产业链,不合作只能跟着欧盟一起耗死。 现在欧洲的当务之急,就是该学学匈牙利,赶紧把政治偏见放一边,抓住中国给的生机。 毕竟企业要活下去,靠的是订单和利润,不是政客的空话,等到德国的汽车厂、法国的化工厂真倒闭了,再喊“合作重要”,可就来不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