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芯片业被掏空?外媒揭露中企超绝3部曲,收购只是第一步!11月5日台

巴斯历史集世界 2025-11-07 17:31:02

英国芯片业被掏空?外媒揭露中企超绝 3 部曲,收购只是第一步!11 月 5 日台媒报道,中企控股的英国半导体巨头官宣停产关键高压芯片,并且媒体爆出了一个猛料:Dynex 在中国东部开启了第三条生产线! 这事儿最近在科技圈闹得挺热闹,一边是英国本土的关键生产线说停就停,一边是中国这边新产线紧锣密鼓开起来,一停一扩之间,不少人都在念叨英国芯片业是不是真被 “掏空” 了。 其实细琢磨琢磨,这背后根本不是什么突然的 “掠夺”,而是中企十几年前就布下的局,那所谓的 “超绝 3 部曲”,每一步都走得稳准狠。 Dynex 这公司可不是普通小厂,当年在英国芯片圈也是拿得出手的宝贝,专门做高压 IGBT 芯片。这东西说通俗点就是工业的 “心脏瓣膜”,高铁跑起来、电网输电、新能源汽车动力输出,都得靠它撑着,算得上是实打实的核心命脉。 可早年间这公司运气不好,连续好几年亏得底朝天,技改没钱搞,管理也跟不上,本土资本瞅着它就头疼,没人愿意接这个烂摊子,眼看就要关门大吉。 就在这时候中企找上门了,2008 年那会儿,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花了 1672 万加元,拿下了它 75% 的股权,等于说是拿真金白银给这家英国企业续了命。 这第一步 “救场式收购” 走得特别聪明,没像外界想的那样急吼吼要技术,反而先承诺不裁员、不撤厂,还真给英国工厂投了钱搞扩建。 当时英国那边巴不得有人接盘,既能保住岗位又能让企业活下去,自然没多想就答应了,压根没意识到这只是开始。 收购完也没搞大动作,反而安安静静待着跟英国的技术团队磨。先是一起维持老厂生产,慢慢把一些简单的封装测试活儿拿到国内做,一边做一边琢磨技术原理和制造工艺。 这第二步 “慢炖式消化” 最见功夫,不抢不夺,就靠着合作一点点把核心技术的门道摸透。英国的工程师们一开始还挺放心,觉得只是帮着解决生产问题,压根没察觉自家吃饭的本事已经被人家悄悄学走了。 等到技术摸得差不多了,第三步 “顺势转移” 就水到渠成了。这几年中国这边高铁修得遍地都是,特高压电网也在加速布局,对高压芯片的需求简直是爆发式增长。 反观英国那边的工厂,还守着老掉牙的 8 英寸生产线,产能低不说,成本还高得吓人,开工率常年上不去。国内这边早就建好了更先进的 12 英寸生产线,技术新、成本低,产能利用率轻轻松松就超过 90%。 所以现在英国工厂停产、中国开第三条线,纯粹是跟着市场走的正常操作。你想啊,一边是需求嗷嗷待哺、设备先进的中国市场,一边是需求疲软、设备老旧的英国工厂,换谁都会把产能往划算的地方挪。 再说了,当初中企接手的时候,英国本土就已经不重视制造环节了,重心全放在设计研发上,压根没有完整的产业链能撑得起 Dynex 的制造业务,真要是靠英国自己,这公司早成历史了。 现在外媒跳出来说 “被掏空”,多少有点事后诸葛亮的意思。当初人家快破产的时候没人管,中企出手救了命、保了岗位,还帮着把技术延续下来了;现在中国市场能把这技术用得更出彩,反而成了 “掠夺”?这道理说不通。 而且当年英国同意这笔收购,也是实打实算过账的:企业能活、岗位能保、还能拿投资,何乐而不为?只是他们没料到中国后来在高铁、新能源这些领域能发展这么快,现在看着自家的核心技术在别人手里发光发热,难免有点后悔罢了。 说到底,这事儿跟 “阴谋” 没半点关系,就是一场精准的商业布局。中企瞅准了机会出手,用十几年时间从 “救场者” 变成 “主导者”,既盘活了一家濒临破产的英国企业,又补上了自己的技术短板,最后还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反观英国芯片业,自己放弃了制造环节,又留不住核心产能,现在被甩在后面,真怪不得别人。 如今 Dynex 中国东部的第三条生产线已经开起来了,产能还在持续爬坡,而英国的老工厂早就冷冷清清。这哪是什么 “掏空”,分明是技术和产能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土壤。 中企这三步棋走下来,既合规又合理,外媒再怎么渲染,也改变不了这就是市场选择的事实。 参考资料:网易新闻《英国芯片业被掏空?外媒揭露中企超绝3部曲,收购只是第一步!》

0 阅读:163

猜你喜欢

巴斯历史集世界

巴斯历史集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