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芯片业被掏空?外媒揭露中企超绝3部曲,收购只是第一步!11月5日台媒报道,中企控股的英国半导体巨头官宣停产关键高压芯片。 英国半导体圈近期出了个大新闻,老牌巨头Dynex官宣停掉本土关键高压芯片生产,转头就有消息说这家企业在中国东部的第三条生产线已经启用。 这事被外媒炒得沸沸扬扬,一口咬定是中企“掏空”英国芯片业,还挖出所谓的“超绝3部曲”,说收购只是第一步。 Dynex不是突然被“转移”产能的,早在上世纪就已经是英国功率半导体领域的标杆,产品用在电力传输、铁路、新能源这些关键领域,技术积累相当深厚。 但到了本世纪初,这家企业开始走下坡路,连年亏损不说,还找不到有力的资金支持和市场出路,眼看就要撑不下去。 就在这个节点,中企伸出了橄榄枝,先拿下大部分股权,后来变成全资控股,不仅给企业注入了急需的资金,还保留了英国本土的技术团队和生产线,没让这家有几十年积淀的企业直接倒闭。 初期阶段,新东家并没有急于调整产能布局,反而继续投入资源维护英国工厂的运营,甚至扩建厂房,真正的改变是从技术消化和市场对接开始的。 高压芯片这东西,看着不起眼,却是高铁、特高压电网这些大国重器的核心部件。 当时国内相关领域发展迅猛,对这类芯片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本土技术还不成熟,大部分依赖进口,不仅成本高,还随时可能面临供应链风险。 中企收购Dynex的核心诉求很明确,就是获取核心技术,打破进口依赖,但技术不是买回来就能用的,需要和本土的产业需求结合起来。 于是一边和英国技术团队深度协作,吃透核心工艺;一边在国内组建研发团队,同步推进技术迭代。 随着国内技术团队的成长,以及市场需求的持续爆发,国内工厂的优势慢慢显现出来。 英国工厂的设备已经老化,只能生产相对老旧的产品,而国内新建的生产线采用更先进的技术,产能更大、成本更低,还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英国芯片业早就不是表面看着那么风光,早年其实有不错的产业底子,政府也曾经砸钱建厂扶持,但后来慢慢放弃了制造环节,把重心放在了研发上,导致产业链不完整。 本土市场需求有限,无法支撑大规模生产,加上后续投资不足,技术迭代跟不上,很多工厂只能勉强维持,竞争力越来越弱。 Dynex的英国工厂就是如此,即便没有产能转移,也会因为技术落后、订单不足而逐渐被市场淘汰。 中企的介入反而让Dynex的技术得以延续和升级,国内不仅有庞大的市场消化产能,还有完整的供应链配套和持续的研发投入。 这些年国内在半导体领域的进步有目共睹,从芯片设计到制造封装,形成了全链条的产业生态。 Dynex在中国的生产线,不是简单的“搬厂”,而是技术升级后的新产能,生产的产品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还能出口到全球市场,让这家老牌企业重新焕发活力。 外媒炒作“掏空论”,完全忽略了英国芯片业自身的短板。这些年英国本土芯片制造环节持续萎缩,人才外流、投资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很多工厂要么倒闭,要么转手多次,始终找不到合适的发展路径。 反观中企收购后的操作,不仅保住了核心技术,还通过市场驱动让技术得到了更好的应用和升级。 英国本土留下的研发团队,依然在从事前沿技术研究,形成了“研发在欧洲、制造在亚洲”的合理布局,这在全球化时代的产业分工中再正常不过。 英国芯片业的困境,根源在于自身产业政策的摇摆和对制造环节的忽视。 放弃了制造,就等于失去了技术落地的载体,再好的研发成果也难以转化为实际产能和市场竞争力。 而中国之所以能承接相关产能,不仅因为有庞大的市场,更因为有完整的产业配套、持续的研发投入和高效的生产能力,这种优势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多年积累的结果。 产业竞争的核心从来不是固守地盘,而是让技术活起来、让市场接得住。 没有永远不变的产能布局,只有适应时代的发展选择,英国芯片业与其指责别人“掏空”,不如反思自身为何留不住产能、吸引不来投资。 中企的操作给全球产业整合提供了一个样本:尊重技术价值、顺应市场规律、实现互利共赢,才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正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