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的野心非常可怕!现在的越南教育,在大中小的学校教育中,一直把广东、广西作为其原来的属地。 打开越南的中小学课本,会发现一件让人啼笑皆非又不得不警惕的事,地图上用粗红线把广东广西圈得严严实实,标注成所谓“古代越南的固有领土”。 这种不是段子的现实,已经成为越南从小学到大学的标准教学内容,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就在这样的课堂里形成对历史的认知。 课本里绝口不提秦汉以来中原王朝对岭南几百年的管辖史实,反而把神话里的文郎国搬出来当证据,说那个传说中的部落联盟疆域北到洞庭湖,东到南海,自然就把南宁广州都算进了“祖先的地盘”。 更离谱的是,明明是秦朝河北人赵佗建立的南越国,从头到尾向汉朝称臣纳贡,却被硬生生塑造成越南的“开国王朝”,赵佗也成了他们口中的“民族英雄”。 这种历史叙事不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鲜事,源头能追溯到上百年前。 一位越南学者早年写的通史,把神话时代当成正史来写,强调所谓“独立文明”,后来这本书成了南越地区的教材,影响了好几代人。 到了现代,越南官方更是不遗余力推动这种叙事,2009年启动的雄王工程,硬是把传说中的雄王时期认定为信史,宣称当时已经统治了整个岭南地区。 为了找所谓的考古证据,还专门在大学里设立了百越考古中心,每年花不少钱在广西左江、广东雷州一带挖掘,挖出来的汉代墓葬和文物,硬生生被说成是“雄王遗址”,连广西的考古专家用科学手段测出年代不符,他们也拒不承认。 2018年越南教育部修订全国统编教材,干脆把这种“两广属地”说法写进教学大纲,印了几十万册发到全国中小学,让这种错误认知彻底制度化。 高等教育层面更是把这种叙事深化加固,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牵头相关研究,大量发表所谓“学术论文”为这种观点背书。 大学里的历史专业课程,专门开设相关专题,组织学生到中越边境“研学”,现场灌输“失地”观念。 社交平台上,“中国归还两广”的话题常年有人炒作,甚至有大学论坛公开讨论“何时取回两广”,相关视频还能获得大量点赞,这种在我们看来荒诞不经的言论,在越南年轻人中居然颇有市场。 更讽刺的是,越南一边在课本里把中国塑造成“侵略者”,一边对自己历史上入侵广西、屠杀平民的史实绝口不提,对美越战争大书特书,却把1979年的边境冲突压缩成短短几行,刻意回避自己主动挑衅的事实。 越南经济这些年看似发展不慢,但问题不少,低端制造业瓶颈难破,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年轻人就业压力大,房价、出生率等社会问题也逐渐凸显。 这些现实难题不好解决,就想出了制造“共同敌人”和“失去领土”的办法,用民族主义情绪粘合社会,让年轻人觉得自己的困境不是因为发展不足,而是因为“被夺走了本该属于自己的财富”。 这种操作短期能凝聚人心,长期来看却是在培育幻觉,让年轻人沉迷于“复国梦”,不再专注于脚踏实地的发展。 但他们忘了,“越南”这个国号都是清朝嘉庆皇帝给的,当年他们想叫“南越”,清廷直接拒绝,就是怕他们觊觎两广之地,没想到几百年后,这种觊觎之心不仅没消失,还通过教育深深植入了国民认知。 广西和越南连续二十多年保持着密切的贸易往来,越南很多制造业的原材料、零部件都依赖从两广进口,电力供应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中国。 两广的经济总量远超越南全国,广东的科技创新、广西的物流通道,都是越南短期内难以企及的。 越南专家曾公开宣称“占领两广就能成为世界强国”,这种言论看似野心勃勃,实则暴露了自身发展的焦虑和无力。 他们不想着如何提升本土创新能力、完善基础设施、培育本土企业,反而寄希望于不切实际的领土幻想,这种思路根本不可能带来真正的发展。 历史从来不是任人随意改写的,疆域归属也不是靠课本涂色就能改变的。 越南这种系统性的错误教育,本质上是把历史当成了政治工具,短期内或许能收获民族主义的红利,但长期来看,只会让整个社会陷入认知偏差,破坏与邻国的互信基础,最终反噬自身发展。 靠谎言培育的民族情绪,终究经不起事实的检验;靠虚构历史凝聚的人心,也无法支撑国家的长远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