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报道,11月3日,在中俄两国总理的见证下,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与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签署了新的合作路线图。 要说这合作真不是临时起意拍脑袋的决定,往前倒腾十几年就有迹可循。 早在2015年,中俄就借着总理定期会晤的机制,专门成立了卫星导航重大战略合作项目委员会,说白了就是专门管俩国航天合作的“协调小组”。2017年还签过一份2018到2022年的航天合作大纲,连具体的合作分委会都设好了,就是怕两边对接不上。 2018年更实在,直接签了《和平使用北斗和格洛纳斯系统的合作协定》,后来普京和中方都走完了生效程序,这合作从法律上就钉死了。 这些年俩国也没光耍嘴皮子,实打实的成果早摆那儿了,之前就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俄边境搞过导航信号覆盖监测的联合项目,克拉斯基诺到珲春、波尔塔夫卡到东宁这俩口岸的客货车,早就开始同时用北斗和格洛纳斯导航了。 还有个监测评估服务平台也早就开通了,俩系统好不好用、准不准,一查就知道。算下来光标志性的合作项目就有10个,这次签新路线图,更像是把之前的合作往深了拽。 新路线图里藏的干货真不少,最核心的还是卫星导航和月球探测这俩大块。导航方面,俩国正琢磨着在彼此境内建地面监测站,站址都勘察完了,就等着签合同落定。 这监测站一建起来,北斗和格洛纳斯的信号覆盖能更稳,之前总说在大城市高楼里、山区林区或者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定位不准,以后俩系统搭着用,这问题就能解决大半。俄航天集团的哈伊洛夫都提过,俩系统共用能提高导航质量,这在2018年的协定里早写明白了。 更有意思的是坐标系统的升级,俄罗斯的P3-90和中国的CTRF2000这俩系统,正往国际通用的ITRF2014标准上靠。 别小看这改动,以后用户同时用俩导航,数据能对上,不会出现这边显示在A点、那边显示在B点的糊涂账。听说还在联合搞高精度导航芯片,以后不管是开车、种地还是搞物流,定位能精确到厘米级,这对俩国的经济助力可不是一星半点。 月球探测这块更是重头戏,新路线图等于给之前的合作敲了实锤,其实2022年俩国就签了共建月球科研站的协议,俄罗斯政府后来也批了,这次新路线图估计是把执行细节给掰扯清了。 这科研站不是一天能建成的,分三步走,头一步先让两国的设计师一起琢磨科研站的图纸,再发点航天器去月球表面探探路,看看哪儿建站最合适,顺便把月球软着陆的技术给摸透。 第二步就要动真格的了,得建个统一的控制中心,还得在月球上搭首批基础设施,比如给科研站供电的设备、运东西的轨道舱、传信号的中继卫星,这些都得一个个往月球上送。月球车和各种探测仪器也不能落下,得先扔到月球表面试试水,看看能搞点啥研究。 等到第三步,就慢慢给科研站添设备、加功能,最后还要帮着其他国家实现载人登月,俄科学院的泽列内院士都说了,这已经是俩国月球探索合作的第一步,之前还交换过月球土壤样本呢。 俩国这么死磕合作,说白了是互相需要,谁也离不开谁,俄罗斯航天的底子厚,在轨道舱、着陆舱设计和航天器发射上经验老到,这些都是真功夫。但俄齐奥尔科夫斯基航天研究院的热列兹尼亚科夫也说了,单靠俄罗斯自己,根本没法在月球建科研站。 中国这边正好补上短板,北斗系统现在越来越能打,空间站技术也成熟,神舟飞船一趟趟往太空送东西,手里的硬家伙不少。俩国凑一起,等于把各自的长板全拼起来了。 国际上的大环境也推着俩国往一块凑,美国搞的“阿尔忒弥斯”登月计划,明摆着把自己当老大,其他国家只能跟着打杂。 国际空间站更是老得快撑不住了,以后太空里的事儿,总不能一直看美国脸色,中俄这合作是实打实的平等,跟美国那套霸权玩法完全不一样,现在巴基斯坦、阿联酋这些国家都盯着想加入月球科研站项目,以后这事儿说不定能成国际航天合作的新样板。 更实在的是,这合作能帮俩国避开不少坑,现在西方在航天领域总搞技术封锁,俩国联手搞研发,不管是导航芯片还是火箭发动机,都能少看别人脸色。中国现在在航天领域已经领先,俩国合作对双方都有利,不管是低轨道通信卫星还是空间碎片监测,能搭伙干的事儿多了去了。 这份新路线图签完,等于给中俄航天合作画了条更清楚的道儿,从地上的导航信号到月球上的科研站,从俩国自己的事儿到拉着其他国家一起干,这格局早就打开了。以后开车的能享受到更准的导航,搞科研的能在月球上做实验,俩国的航天产业还能借着合作往上冲一截。 说白了,这哪儿是签份文件那么简单,这是在给未来几十年的航天格局定调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