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福建舰这么久还不服役?其实说白了,是因为福建舰的技术问题,没办法直接服役, 航母这东西,从来不是拼速度的活儿,辽宁舰是改装的,山东舰是摸着辽宁舰的路子造的,到了福建舰,直接跳过蒸汽弹射,一步到位上电磁弹射,这步子迈得有多大? 辽宁舰是在现成舰体上改的,原来的结构、动力、起飞方式都有基础,咱们主要是摸清楚航母的基本构造和使用逻辑,相当于照着别人的房子翻新,虽然也难,但有参照物,风险小很多。山东舰是照着辽宁舰的样子自己造,核心技术没跳步,还是滑跃起飞,等于 “照图施工再改改”,技术上有传承,不用面对太多没见过的问题,所以从海试到服役也就一年多时间。 到了福建舰就不一样了,一开始 2015 年规划的时候,本来定的是蒸汽弹射,图纸都画好了,江南造船厂也开始切割钢板了。 蒸汽弹射是美军用了几十年的老技术,虽然体积大、得烧锅炉送蒸汽,但原理成熟,照着尼米兹级的路子走,肯定能顺顺利利造出来,早点服役。 可就在造舰过程中,马伟明院士团队的电磁弹射技术突然成熟了,这技术比蒸汽弹射强太多,能让三十吨的飞机满油满弹起飞,维护起来还省事,是未来的大方向。 这时候就面临选择,要么按原计划用蒸汽弹射,快是快但技术落后;要么改用电弹,虽然耽误时间但能一步到位。最后定了改用电弹,可这一改就牵一发而动全身。蒸汽弹射靠的是锅炉和管道,电磁弹射靠的是强大的电力,整个舰体内部都得重新折腾。 原来留的蒸汽管道位置全拆了,重新铺电力线路,舱室得重新划分,甲板下面的钢梁也得加固,因为电磁弹射的力量太大,普通钢材扛不住。这些都不是小工程,光调整内部结构就耗了不少时间,这都是实实在在的技术改动带来的延迟。 电磁弹射本身的技术难度比蒸汽弹射高得不是一点半点。它要在两秒内把三十吨的战机加速到起飞速度,瞬间的力量极大,还得稳,不能震坏飞机上的仪器。 首先得解决电的问题,电磁弹射太耗电,普通航母的电力系统根本扛不住,必须上综合电力系统,把动力和电力整合到一起。咱们用的中压直流技术比美国福特号的中压交流更稳定,但这是第一次上航母,得反复测试电力够不够用,会不会影响航母航行,这些都得在海试中一点点试。 还有储能和材料的问题,电磁弹射得先把电存起来再瞬间释放,美国用的飞轮储能怕颠簸还容易坏,咱们用的超级电容又小又稳定,但这也是第一次实际用,得测试在海上高盐高湿的环境下能不能长期可靠工作。弹射轨道的钢材更关键,得承受巨大冲击力还不变形,咱们自主研发的合金能自动修复轻微形变,可好不好用,得靠一次次弹射测试证明,不是实验室说好就好。 福建舰的海试也比前两艘复杂多了。一般航母海试测动力、电力、稳定性这些基础项,但福建舰还得专门测电磁弹射。 从 2024 年第一次海试到现在已经八次了,不光试弹射器本身,还得试和各种舰载机的配合。 现在公开的就有歼 - 15T、歼 - 35 隐身机、空警 - 600 预警机,每种飞机的重量、弹射需求都不一样,得一架架试,确保每次都稳定。美国福特号的电磁弹射到现在还老出故障,平均一百多次就罢工,咱们可不能冒这险,必须在服役前把故障率降到最低,这些测试都得花时间。 更别说航母是个大系统,电磁弹射得和动力、雷达、舰载机都配合好。弹射的时候雷达能不能正常工作,动力系统会不会受影响,这些都得整体测。福建舰吨位更大,设备更多,系统复杂度比前两艘高太多,测试项目自然多,周期也就长。军事专家也说了,电磁弹射型航母的海试时间本来就比滑跃起飞的长,这是技术特性决定的,不是出了问题,而是必须把所有细节都验证到位。 所以说,福建舰服役慢真不是拼速度的事,主要是这步技术跨越太大了,从蒸汽弹射直接跳到电磁弹射,中间有太多新东西要磨合。 航母这东西,服役了就得随时能顶上去,半点马虎不得,与其匆匆服役后出问题,不如在测试阶段把隐患都解决掉,这才是对战斗力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