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商人在义乌订了两千双鞋,付完定金后要求货到印度再结尾款。结果义乌商家直接发了

文山史纪 2025-10-31 16:06:02

印度商人在义乌订了两千双鞋,付完定金后要求货到印度再结尾款。结果义乌商家直接发了两千只右脚鞋,结清尾款才给左脚鞋,这招乍一看像段子,其实还真是专门对付印度人的。 先说说义乌和印度的贸易底子,2024 年义乌对印度出口就有 187 亿元,其中鞋类产品占了 19%,差不多每五块钱出口货里就有一块是鞋子,打交道的次数多了,遇到的问题也跟着多起来。 就像有个干了十二年鞋子出口的王老板,遇到过一个叫拉吉夫的印度客户,一开始说好了付三成定金,发货前结清尾款,可等鞋子都生产好了,对方突然说要等货到印度再结尾款,还扯理由说清关政策变了,其实业内人都明白,这就是想拖时间,要么压价要么干脆赖掉尾款。 为啥商家不敢答应这种要求?因为之前吃的亏太多了。2024 年就有印度外商在义乌向 50 多家商户采购百货,欠了 479 万元货款,拖了好几个月不还,最后还是靠政府的商户信保赔了 327 万元才减少损失。 而且印度清关平均要 21 天,时间一长,对方找借口的花样就多了,一会说风大港口堵车,一会说汇率波动没钱,甚至拿当地文件当幌子,等货到了手,再提质量问题压价,你不同意,尾款就拖着不给。真要追债更难,从浙江跑到孟买打官司,光时间就得耗一年半载,最后还未必能拿到钱,普通小商家根本耗不起。 所以商家才想出发单只鞋的办法,两千只右脚鞋发到印度,对方根本没法卖,也没法用,只能乖乖付尾款。这不是商家故意刁难,是实在没办法的自保。 在义乌做对印贸易的,不少人都用过类似的法子,比如卖衣服的不发纽扣,卖玩具的不装电池,都是等尾款到了再把关键配件寄过去。 这些做法看着有点怪,但都是被现实逼出来的,要是不这么做,可能连本金都收不回来。 有人会问,就没有正规的保障办法吗?其实义乌有政府统一买单的商户信保,2020 年以来已经提供了 1.7 万亿元的风险保障,2024 年还升级了政策,单一买方能保 15 万美元,赔付比例最高 80%。 但信保也不是万能的,基层小商家有时候不了解政策,而且理赔需要走流程,遇到紧急情况赶不及。第三方担保平台也试过,但在印度的合作机构太少,覆盖率不到 30%,根本不够用。 加上中印两边的贸易规则衔接得不好,印度的法律和国际规则不完全兼容,真出了纠纷,责任都不好认定,打官司太费劲。 之前还有不少真实的坑人案例,比如有印度商人先拿小订单爽快付款,等商家信任了,下大订单收了货就失联,还有人伪造大公司名片骗货,货到港了就不认账。更可气的是有人利用印度海关规则,故意不付关税,等货物滞留超过 45 天被拍卖,自己再低价买回来,白赚一笔。 2018 年就有印度商人用假公司骗了义乌商户 75 万元,2022 年还有两家印度公司联手骗货,把货物转手卖掉就失联。这些事儿多了,商家才不得不自己想办法设防。 其实这事儿跟针对哪个地方的人没关系,要是在其他有类似风险的市场,商家也会用类似的办法。义乌商家做买卖都想好好合作,谁也不想折腾这些,可要是没有保障,钱收不回来,小本生意根本扛不住。现在同业协会也在找海外律所想办法,只是效果还不太好,暂时只能靠这些自保手段。 说到底,发两千只右脚鞋不是什么 “妙招”,是商家在没足够保障的情况下,为了不亏本想出的无奈办法。 等以后贸易规则更顺畅,担保机制更完善,商家不用担惊受怕了,自然就不会再用这种办法,大家都能踏踏实实地做生意。

0 阅读:1
文山史纪

文山史纪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