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北京持续限制对乌无人机生产组件出口,封堵波罗的海三国及波兰中转渠道。  

朝史暮今天下事 2025-10-31 09:58:41

德媒:北京持续限制对乌无人机生产组件出口,封堵波罗的海三国及波兰中转渠道。   10月28日,德国N-tv电视台报道,中国正逐步加强对乌克兰无人机生产所需组件的出口限制,严厉打击乌克兰国防工业综合体(ВПК)通过波罗的海三国及波兰进口中国电子元件的企图。   乌克兰国际防务公司联盟“Iron”联合创始人尤里·洛米科夫斯基在接受该电视台采访时表示:“中国当局禁止向这些国家供应相关组件,因为他们清楚这些产品最终会流入乌克兰。”   这事儿可不是拍脑袋决定的,而是盯着那些可能流到战场上的零件下功夫——毕竟俄乌两边的无人机,不管是俄军的自杀式型号,还是乌军的穿越机,核心零件十有八九都能追到中国供应商头上。   就说深圳华强北,那个“全球电子零件仓库”可不是白叫的,光这里就有100多万种元器件供货,还有35家专业市场,差不多撑起了两边无人机生产的半壁江山。   乌克兰最依赖的FPV穿越机更明显,超过70%的组件都带着“中国制造”的标,小到无刷电机,大到飞行控制器,就连组装用的自动化贴片机,60%也都是从中国买的。   更关键的是核心材料,无人机电机必须用的高纯度钕铁硼永磁体,全球92%的产能都攥在中国手里,无刷电机和锂电池管理系统的市场份额也分别达到75%和82%,这么大的产业链优势,乌克兰想绕都绕不开。   其实乌克兰早摸清了钻空子的路子,知道直接买军用组件会受限,就转成走民用渠道下单,再借着波罗的海三国和波兰当“中间商”转运。   这些国家的贸易公司也配合,打着“工业配件”“消费电子”的旗号收货,转头就悄悄送到乌克兰的无人机组装厂。   波兰边境的布雷斯特站之前都快成了这事儿的“中转站核心”,去年光标注“汽车零件”的货,就有超过200批实际装的是无人机电机和传感器。   一开始这操作还挺隐蔽,但架不住乌克兰无人机产量越涨越高,2024年进口的1300吨无人机相关货物里,中国产的占比居然高达94.5%,这明显超出正常民用需求太多,数据一异常,自然就被监管盯上了。   接下来封堵中转渠道的动作,那可是精准又果断。海关这边直接对发往波罗的海三国和波兰的电子零件搞起了专项审核,不光要核对货物清单和用途说明,还得顺着查采购方的下游合作方,一旦发现跟乌克兰防务企业有关系,直接就驳回。   有立陶宛的贸易商说,今年三季度就有三批货——足足5000套飞行控制器——被退了回去,理由就是“存在军事用途风险”,这些货本来是要经维尔纽斯港运到基辅的组装车间的。   更严的是物流追踪,通过中欧班列发往这些地区的电子货,每一站都要二次核验,9月份就有12列途经波兰的列车因为“货单不符”被卡住,里面藏的无人机电池组件最后全被依法扣了。   这波操作可把乌克兰的痛点戳准了。之前靠着华强北的便宜零件,乌克兰造一架FPV无人机也就几百美元,还不到西方同类产品的十分之一,才能搞出“人民无人机”生产线打消耗战。   现在中转渠道一堵,只能转头找西方买,成本一下就涨了五六倍,洛米科夫斯基自己也承认,有些无人机的生产成本直接破了3000美元。   更尴尬的是美国,本来想引进乌克兰的无人机技术降低自家装备成本,结果拆开样品一看,核心的永磁体还是中国产的,所谓的“去中国化”供应链,说白了就是自欺欺人。   其实中国的限制从来不是针对某一方,而是规范“两用物项”的管理——就是那些既能民用、又可能转军用的东西。   早在2024年7月,咱们商务部就发了管制公告,明确对特定技术指标的无人机组件实施出口管控,2025年9月正式落地,俄罗斯那边也一样受影响。   但乌克兰反应更激烈,根源还是它的供应链太脆弱:俄罗斯早因为西方制裁搞了替代渠道,可乌克兰一直把华强北当“后花园”,压根没建备用供应链。   泽连斯基政府之前还一边说中国“援俄”,一边偷偷加大中国组件的采购量,这种两面做法,让规范出口成了必然。   说到底,现在这局面其实是乌克兰自己把路走窄了。要是当初不无缘无故抹黑中国的中立立场,而是好好沟通民用需求,也不至于落到零件断供的地步。   中国的产业链优势不是一天两天建成的,全球35%的工业产值、51%的工业机器人安装量,撑起来的供应链韧性没谁能轻易替代。   封堵中转渠道,本质上就是守住“不向冲突方提供军用物资”的底线,毕竟谁也不想看到自己的民用产品被改成战场武器,这既是履行国际义务,也是在悄悄维护和平。

0 阅读:0
朝史暮今天下事

朝史暮今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