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尔预言成真!外长取消访华,德国开始内乱,中方这次不客气了。 2021年“欧洲铁娘子”默克尔卸任,走之前她公开说:要是德国跟中国彻底断开合作,对德国甚至整个欧洲都会造成伤害。这话一出口,立马遭到德国一些“反对派”的狠批。可谁也没料到,四年后的今天,默克尔这番话差不多应验了。 这事的引子,得从德国外长瓦德富尔说起。这位来自总理默茨所在基民盟的政客,本来定好10月27日出发访华,结果临出发前两天突然宣布推迟行程,给出的理由居然是“没安排好足够多的会谈”。 说白了,“推迟”就是外交上的客气话,本质就是单方面取消。这种临阵撂挑子的操作,立马在德国炸了锅,连执政联盟内部都吵翻了天。 社民党负责外交事务的发言人阿赫梅托维奇直接开怼,说这举动释放了“不好的信号”,还强调现在全球局势这么紧张,跟中国保持对话比啥都重要,呼吁政府赶紧回归到“看重长远利益”的务实外交上来。 两党在对华政策上的分歧这下全摆到了台面上,原本就摇摇摆摆的对华战略,现在更乱了。 更搞笑的是德国企业界的反应——原本要跟着瓦德富尔一起访华的工业界代表团,这下子全都不去了。外界一看就懂,这就是对他那套强硬路线投了“不信任票”。 毕竟企业界比谁都门儿清中国市场的分量,德联邦统计局统计报告说明,2025年前8个月,中德进出口总额飙到了1634亿欧元,超过了美德同期的贸易额才1628亿欧元,中方成了德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 再说了,德国经济已经停滞3年了,对美出口还因为关税增加遇了坎,中国市场简直就是制造业的“救命稻草”。也难怪英国《金融时报》直截了当地说,这是默茨政府搞出来的“超级外交灾难”。 瓦德富尔敢这么任性,跟他一直对中国有偏见脱不了关系。今年8月去日本访问时,他就没头没脑地指责中国在台海、南海问题上“有侵略性”,俄乌冲突里还把责任往中国身上推;取消访华前几天,又在台湾问题上瞎念叨。 中方对这种带着傲慢和敌意的访问,本来就没多积极,安排王毅外长会晤已经尽了东道主的本分——毕竟外交讲究的是互相尊重,不是一方高高在上提要求。 面对他这种无理取闹,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直接点明:中德该坚持平等相待、合作共赢,这既是两国老百姓的愿望,也是企业界的共同想法。话里话外都透着不卑不亢的劲儿。 其实德国工业界早就用行动表明态度了。9月的柏林国际消费电子展和德国国际汽车博览会上,110多家中企成了参展的主力,小鹏的新车型、宁德时代的安全电池技术,一亮相就成了全场焦点。 连奔驰集团主席康林松都承认,跟中国伙伴合作,反过来还能帮到全球市场。德国汽车工协做的调查更实在,近七成受访企业都计划提高对中方的投资,超过78%的投入都放在研发上。 协会主席穆勒坦言,德中汽车产业早就形成了高效的生态体系,少了中国根本玩不转。这些实际情况,跟瓦德富尔搞的政治小动作形成了鲜明对比,也让德国内部的分裂更明显了。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崔洪建教授看得明白,瓦德富尔取消访华,更多是德国内部矛盾的外显——默茨政府到现在都没定下来清晰的对华立场。 一边是政客们非要跟着意识形态搞对抗,一边是企业得靠中国市场才能活下去,这种自相矛盾的状态,正在一点点耗掉德国的竞争力。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孙恪勤的提醒也很实在:要是中德经贸再受冲击,德国制造业根本扛不住。 默克尔四年前的警告还在耳边,现在的德国,正用一团混乱印证她的眼光——要是脱离了跟中国合作的轨道,最后受伤的还是自己。 中方的态度一直很明确:不回避分歧,但也不会惯着谁的傲慢。既然对方没诚意好好沟通,那也没必要委屈自己将就。 德国企业界已经用脚投了票,政坛上还在窝里斗。这场因为取消访华闹出来的风波,说不定能让德国好好醒醒,看明白到底啥才是国家的长远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