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帆过尽,方知油盐非易事,青丝渐白,才知岁月不饶人。 周末回老房子,推开门就看见我妈坐在小板凳上择菜。她手里捏着一把青菜,枯黄的叶子要一片片掰掉,手指在手机屏上点半天,才算出这把菜比上周贵了三毛钱。我凑过去说“贵就少买点儿,吃不完浪费”,她抬头看我,眼角的皱纹挤成一道褶:“你爸爱吃这个,贵也得买。”那一刻突然想起二十年前,她攥着我的手去菜市场,总能用五块钱拎回一兜菜,那时我总觉得妈妈像个“魔术师”,从不知道柴米油盐里藏着这么多算计。 你有没有过这种时刻?以前觉得“油盐非易事”是长辈的矫情,自己赚钱了才懂——月底交完房租水电,看着孩子兴趣班的缴费单,再想想父母的体检费,才发现工资条上的数字根本经不住掰扯。我刚工作那几年,总爱跟朋友聚餐抢着买单,觉得“赚钱就是用来花的”,直到有次妈妈住院,我在缴费窗口前翻遍手机支付软件,连信用卡都刷到限额,才第一次体会到“钱到用时方恨少”的窘迫。那天在医院走廊里蹲了半小时,给朋友发消息借钱,手指抖得连字都打不利索,那时候才明白,以前不屑的“斤斤计较”,全是成年人没说出口的无奈。 青丝变白这件事,也从不是突然发生的。去年公司体检,报告上写着“颈椎退行性改变”,我还笑着跟同事说“年轻人哪有不颈椎疼的”,直到某天早上梳头,从镜子里看见头顶冒出三根白头发。我下意识地想拔掉,手举到半空又停住——想起我爸去年生日,我帮他染头发,染发剂蹭到他耳后,他说“别染了,白就白吧,省得你麻烦”。那时候才惊觉,原来岁月不是一下子把人变老的,是我们在熬夜加班、在为生活奔波时,它悄悄在头发上落了霜,在眼角刻了痕。 以前总盼着“长大”,觉得长大了就能摆脱父母的唠叨,就能想去哪儿就去哪儿。真到了这个年纪才发现,长大是学会把“我想”换成“我得”——想睡懒觉,得早起送孩子上学;想出去旅行,得先把工作报表赶完;想跟朋友吐槽,得先确认父母身体没毛病。有次跟我爸打电话,他说“家里都挺好,你别操心”,挂了电话才从姑姑那儿知道,他前几天摔了一跤,怕我担心没说。我盯着手机屏幕,突然就红了眼,原来我们跟父母之间,早就换了位置——以前是他们瞒着我们受委屈,现在是我们瞒着他们扛压力。 现在网上总有人说“要追求诗和远方”,好像谈柴米油盐就是“俗”,谈岁月变老就是“丧”。可真正的生活哪里有那么多“诗和远方”?是妈妈为了省几块钱多走两条街的菜市场,是爸爸修水管时找了十分钟才找到的扳手,是我们下班回家后,一边给孩子讲故事,一边想着明天要交的方案。这些琐碎到不值一提的小事,凑成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也只有经历过这些,才懂“油盐”里藏着的不是计较,是责任;“白发”里藏着的不是衰老,是牵挂。 我有个朋友,以前总爱说“要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辞了稳定的工作去创业,最后赔了不少钱,还得靠父母帮衬。后来他找了份普通工作,每天下班买菜做饭,周末带父母去公园散步,上次见面他说“以前觉得‘平凡’是贬义词,现在才知道,能把平凡的日子过安稳,已经很不容易了”。是啊,不是所有人都能活成“传奇”,大多数人都是在柴米油盐里慢慢成熟,在青丝变白发中学会珍惜。 岁月从来不会饶过谁,但它也从不会白待谁。那些为油盐奔波的日子,教会我们责任;那些看着亲人变老的瞬间,教会我们感恩。千帆过尽之后,我们或许会失去年轻时的意气风发,却多了一份面对生活的从容——知道如何在涨价的菜市里挑到新鲜的菜,知道如何在忙碌的日子里抽出时间陪父母,知道如何在一地鸡毛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小温暖。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