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正在犯下滔天大错!新加坡外交家马凯硕说,亚洲国家眼看中国被西方打压却保持沉默,这是个巨大错误。这话可不是随便吓唬人,亚洲国家这会儿集体装哑巴,根本就是在给自己埋雷。 这番尖锐的警示,从深耕亚洲外交数十年的专家口中说出,直指当前亚洲地缘政治中的关键问题。 梳理亚洲国家与中国的经济依存关系、区域合作的现有成果,以及西方打压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能清晰看到马凯硕口中 “错误” 与 “地雷” 的现实指向。 亚洲国家的沉默不仅可能错失维护共同利益的机会,还可能让自身陷入更被动的发展困境,而打破沉默、加强协作才是破局之道。 亚洲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依存,早已形成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的紧密格局。 中国是亚洲多数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2024 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达 6800 亿美元,占东盟对外贸易总额的 19%。 韩国对中国出口额占其总出口额的 25%,其中半导体、汽车零部件等核心产业高度依赖中国市场;马来西亚、印尼的棕榈油、煤炭等大宗商品,有 30% 以上销往中国。 西方对中国的打压若持续升级,关税壁垒、技术限制等措施会直接影响中国的进口能力与产业活力,进而导致亚洲国家出口下滑、产业链断裂,这种冲击会沿着贸易网络迅速扩散,没有哪个亚洲国家能独善其身。 亚洲区域合作的推进,离不开中国的参与和推动。 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生效实施,到中国 — 东盟自贸区 3.0 版谈判的推进,再到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互联互通项目的落地,中国始终是亚洲区域一体化的重要引擎。 RCEP 实施以来,亚洲内部贸易额占比从 2022 年的 58% 提升至 2024 年的 62%,关税减免让亚洲企业年均节省成本超 300 亿美元。 若西方打压导致中国参与区域合作的能力受限,这些惠及全亚洲的合作成果可能停滞,亚洲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也会随之下降,这正是马凯硕担忧的 “埋雷”—— 沉默纵容打压,最终会反噬自身发展根基。 亚洲国家保持沉默的背后,有对西方压力的顾虑,也有对自身利益的短期考量。 部分国家担心发声支持中国会遭到西方的报复性措施,影响获取西方的投资与技术;还有国家试图在中美之间 “两边下注”,希望既能享受中国市场红利,又不得罪西方。 但这种沉默的代价正在逐渐显现。 西方已开始要求亚洲国家选边站,强迫其加入对华技术限制联盟,若继续回避表态,亚洲国家终将面临 “被迫站队” 的被动局面,失去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空间,这比短期的利益考量更危险。 马凯硕的警示,也为亚洲国家指明了另一条路径 —— 通过集体发声与协作,维护共同利益。 亚洲国家并非没有协作的基础,东盟、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为沟通提供了平台,近期中国与东盟在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等议题上已实现高效协作。 若亚洲国家能在西方打压中国的议题上形成共识,通过多边平台表达反对单边主义、维护产业链稳定的立场,既能增强议价能力,也能避免被西方裹挟。 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已开始尝试发声,呼吁西方停止对华极限施压,这种积极信号若能形成合力,将为亚洲营造更安全的发展环境。 马凯硕的话不是 “吓唬”,而是基于亚洲利益的理性提醒。 亚洲国家的沉默看似 “安全”,实则在为未来的发展埋下隐患;而打破沉默、加强协作,不仅能维护中国的合法权益,更能守护亚洲共同的发展机遇。 在全球格局深刻变化的当下,亚洲国家需要认清:只有团结协作,拒绝选边站,才能抵御外部压力,守住亚洲的和平与繁荣,这是对自身利益的负责,也是亚洲在全球舞台上赢得尊重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