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贸谈判,别只关心中美谈什么!看看是谁在帮他们‘说人话’ 你看新闻了吗?中美今天在马来西亚又开始谈经贸了。 这消息很短,就一句话。但不知道你发现没有,每次这种重量级的谈判,新闻稿都特别短,越短事儿越大。 这次地点选在吉隆坡,有点意思。你想啊,这不是华盛顿,也不是北京,是个第三方。这感觉就像俩邻居闹矛盾,不去任何一家,而是约在小区门口的咖啡馆聊聊。气氛肯定比直接去对方家里要轻松点。 我今天想聊的,不是他们要谈什么关税、清单那些具体条款——那些有专家去分析。我想聊一个几乎没人提,但特别关键的角色:翻译。 对,就是坐在大佬们旁边,负责传话的那个人。 你别小看这个角色。这种级别的谈判,每个词都重如千斤。“关注”和“严重关注”,“赞同”和“理解”,意思天差地别。翻译怎么选词,可能无形中就在给对话“调音”。 比如,咱们中方常说“相向而行”。这词很有画面感,意思是咱们得各自朝对方走。如果翻译只干巴巴地翻成“我们需要合作”,那份微妙的、要求对方也动起来的意味就没了。 这活儿压力得多大啊。一句话没传准,可能就让对方理解歪了。我猜,谈判桌下面,翻译的脚指头可能都是抠着的。 再说个更细的。有时候,一方说了一段挺长的话,听起来挺复杂,翻译却能非常快地用很简短的另一种语言概括出来。你别以为这是漏了内容,这很可能是一种高超的“提炼”——把情绪化的、修饰性的部分过滤掉,只留下最核心的诉求和立场,反而让沟通更高效。 这么一想,那个坐在角落里的翻译,其实像个桥梁工程师,还是在激流上方施工的那种。每一次开口,都是在架设一根钢缆。 聊到这儿,我想起一个朋友讲的事。他说他们公司谈跨国合作,双方为一个小条款僵持不下。对方代表说了句带着他们文化特色的俚语,意思是“这太难了,就像让骆驼穿过针眼”。他们的翻译愣了一秒,然后没直译,而是换成了“这确实是个需要巨大努力才能克服的障碍”。 就这一下,现场紧绷的气氛忽然松了点。因为我们这边的人听到的不是一个奇怪的、有点消极的比喻,而是一个承认困难并愿意努力的信号。后来条款还真就谈成了。 你看,语言不只是传声筒,它本身就是谈判的一部分。 这次在吉隆坡,满街都是各种语言,马来语、英语、华语、泰米尔语……在这个多元文化的地方,沟通和翻译是每天的常态。选在这儿,也许本身就带着一点希望——再复杂的分歧,只要愿意坐下来,找对方法“翻译”给对方听,总能找到沟通的路径。 所以,下次你再看到那种只有一行字的简讯,说“磋商已举行”时,除了关心谈了什么结果,也可以想想那些让“谈”这件事成为可能的人。 世界很大,分歧不少。但总得有人先把话听明白,再把话说清楚。这事儿,得有人干。 爆料 分享今日的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