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过两年头条低谷,我总结了三条不靠谱的“流量密码” 在头条上埋头创作快两年了,

枫叶漫天 2025-10-25 11:13:49

熬过两年头条低谷,我总结了三条不靠谱的“流量密码” 在头条上埋头创作快两年了,这心里头,有些话真是不吐不快。 回头看看,这条路挺清晰:第一个半年是晕的,不知道写啥,也不知道怎么写,像个无头苍蝇在里头到处串门。第二个半年,才慢慢摸到点门道,随着自己坚持写写画画,流量居然真的来了,粉丝攒到了700多,甚至还出了两篇阅读量10万+的作品。虽然没赚到什么大钱,但心里那股高兴劲儿,是真藏不住。 可谁能想到,自打那两篇爆款之后,阅读量就像坐了滑梯,一溜烟儿又回到了解放前。那种滋味,真跟坐过山车似的,刚尝到点甜头,立马就被打回原形。 直到今年九月中下旬,流量好像又突然“撞”上了大运,从平时的两位数猛地往上窜。我那颗心啊,再次热乎起来,觉得这回总算要熬出头了。 结果您猜怎么着?好光景刚满一个月,数据又肉眼可见地冷了下去。 事到如今,我反而冷静了。来回琢磨这几次起落,我总算品出点味儿来。今天就跟大伙唠点实在的,我觉得,这流量啊,它不像阵风,倒更像一个在你常走的街上溜达的“老主顾”。 1. 先得让你的“摊位”固定下来 我悟出的第一个道理是:你得让“老主顾”知道你是干啥的,而且能稳定地找到你。 我以前什么都想掺和,什么话题热就追什么,今天写社会见闻,明天评国际大事。结果呢?数据一直半死不活。现在我明白了,在平台(也就是“老主顾”)眼里,我这个人太“花心”了。他今天看我是个卖小吃的,明天看我像个修家电的,他根本记不住我,也不知道该把哪类客人引到我这儿来。 数据好的那阵子,恰恰是我开始持续写同一类内容的时候。平台推过几次后发现,哦,原来这小子是“卖这个”的,而且真有人愿意停下来看。它这下就记住了。 所以,流量能回来的第一个前提,是咱自己得先把一个“摊位”稳稳地支起来,别三天两头换地方、换行当。 2. 别光琢磨“他要啥”,得亮出你的“招牌菜” 我过去有个很大的误区,整天琢磨:“平台喜欢啥?读者爱看啥?”然后拼命去模仿别人的爆款,结果写出来的东西自己都觉得别扭,四不像,读者更不买账。 这段经历给了我一个反方向的教训:与其天天猜顾客要啥,不如静下心来,把你最拿手、最独有的那点玩意儿,做成你的“招牌菜”。 这东西,可能就是你在工作中积累的专业见识,可能是你持家过日子悟出的实在道理,或者就是你对待生活的那份独特的认真劲儿。这东西,别人偷不走,学不来,这才是你能在这里立足的根本。 流量,很多时候不是求来的,是当你把自己的真东西亮出来,并且它能打动人的时候,被自然而然吸引过来的。 3. 稳住神,咱就是个“练摊儿”的手艺人 经过这些起起落落,我最大的收获是心态变了。看着那些动辄百万阅读的爆款,我心里不再那么焦虑了。我认清了一个事实:对于咱绝大多数没资源、没背景的普通创作者来说,来这里不是要当一夜爆红的明星。 咱就是个在“头条”这条热闹大街边,有个固定摊位的手艺人。 今天客人多,多卖几份,高兴;明天人少,就利用这个空当,磨磨刀,想想怎么把活儿做得更精细。重要的是,我的摊位一直在这儿,我的东西一直真材实料,我的味道始终如一。时间长了,总会积累起一些认可我、时不时想来逛逛的老朋友。 唠了这么多,总结一下我用两年时间换来的教训: 别追风,要定位:找到属于你自己的那条“街”,把“摊位”支稳了。 别迎合,要真诚:把你最独特的“招牌菜”做好,它自己会说话。 别焦虑,要坚持:把创作看成一场持久战,流量有高有低,但你的手艺和摊位不能丢。 所以,如果你也正经历着流量的低谷,别急着灰心骂娘。这未必是平台针对你,更可能是一次善意的提醒:提醒你回头看看,自己的“摊位”是不是支歪了,“招牌菜”是不是还没端出来。 咱一起稳住,继续打磨。我相信,当咱们的“手艺”真的磨到位,东西确实拿得出手的时候,那个“老主顾”,一定会溜溜达达地,再次朝我们的摊位走来。 分享今日的感悟 爆料 人生感悟 情感 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对错勿怪

0 阅读:0
枫叶漫天

枫叶漫天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