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安世半导体的中国子公司已恢复向国内客户供货。 但据说有前提条件,那就是,必须以人民币结算,而非迄今所使用的美元。 荷兰这一搞,不仅让这家中国子公司更独立于荷兰的母公司,还顺便给去美元化了,不知老美心里怎么想。 这事乍一看像是家公司的常规操作,细琢磨才发现藏着不少门道。首先得说,安世半导体这步棋走得挺实际,毕竟国内客户手里最不缺的就是人民币,用本币结算既能省掉换汇时的手续费,还不用担心里程碑式的汇率波动——前阵子美元忽高忽低,多少企业因为这点差价白忙活半个月,现在直接用人民币,买卖双方都踏实。但要是往深了想,这可不止是“省事”这么简单,荷兰母公司敢让中国子公司这么干,本质上是认了一个现实:中国市场太重要,重要到能让他们在结算货币上松口。要知道过去这些年,全球半导体行业基本都是“美元说了算”,不管你是在亚洲买芯片,还是在欧洲谈合作,拿出美元才是通用语言,现在安世先破了这个例,等于给行业开了个新口子。 不过也别光盯着“去美元化”的热闹,这里头还有层更实在的逻辑:中国子公司要想在国内市场扎得稳,就得接地气。以前凡事都听荷兰母公司的,用美元结算,客户可能还得额外算一笔成本,合作起来多少有点别扭。现在改成人民币,相当于把“门槛”降了,国内客户不用再琢磨换汇流程,订单自然更容易谈成。对母公司来说,这也是个双赢的事——既保住了中国这个大市场,又让子公司有了更多自主权,不用事事都从荷兰总部绕一圈,反应速度快了,生意自然更好做。但这里头也有个疑问:要是其他国家的半导体公司都跟着学,都用当地货币结算,美元在这个行业的“话语权”会不会慢慢减弱?老美一直把半导体当成重要的“抓手”,现在连结算货币都开始松动,他们肯定不会坐视不管,后续会不会有什么应对措施,还真不好说。 再说说“去美元化”这事儿,这两年其实一直没停过。从东南亚国家用本币做贸易,到中东卖石油开始收人民币,再到现在半导体行业也冒出人民币结算的例子,能看出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不想再把鸡蛋都放在美元一个篮子里。毕竟美元这几年受美国国内政策影响,波动太大,动不动就搞加息,其他国家的外汇储备跟着缩水,企业做生意也提心吊胆。安世半导体这事,虽然只是一家公司的选择,却像是一个小信号:当中国市场的分量足够重,当人民币的稳定性被认可,越来越多的行业会愿意尝试用新的结算方式。但也得清醒点,美元这么多年的地位不是说动就能动的,全球大部分贸易、金融体系还是以美元为基础,想彻底改变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安世这么做,更多是从自身利益出发的选择,而不是特意要“去美元”,只不过刚好踩中了这个大趋势而已。 还有个角度不能忽略:中国子公司能争取到人民币结算权,背后其实是中国产业链的底气。现在国内从芯片设计到制造,再到下游的应用,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链条,客户群稳定,需求量大,安世要是不顺着这个趋势来,很可能会被其他竞争对手抢走生意。反过来想,要是中国市场没这么大的吸引力,荷兰母公司恐怕也不会轻易同意改变结算货币。这就像下棋,你手里的棋子够多,够强,才能有话语权,才能让对方跟着你的节奏走。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安世半导体公司 安世科技 荷兰安世半导体 安意法半导体 欧洲芯片企业 安世中国 安锐微电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