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俄罗斯和乌克兰分别宣布消息 10月22日,俄罗斯国防部通报称,其军队成功打击了保障乌军作战的能源和交通基础设施、无人机储存点及多处乌军部署点,覆盖140个区域,并宣称其防空系统击落137架乌克兰无人机。 数字之高,几乎已成每日“标配”。而乌方则回应:前线爆发108次交火,尤其在波克罗夫斯克方向,一天内激战45次,乌军成功守住阵地。两份战报,一个说“重创敌军”,一个说“顽强坚守”,听起来像两个频道的直播,互不交叉。 波克罗夫斯克,这座东部交通枢纽,早已成为“绞肉机”代名词。从夏天到秋天,俄军步步紧逼,乌军节节抵抗。尽管俄方多次宣称“控制”,但市中心仍在乌军手中,火车站仍是炮火目标。这说明,所谓“突破”,更多是战术层面的反复拉锯,而非战略转折。一位关注东线的军事观察者调侃:“现在不是谁攻得快,而是谁退得慢。战争变成了‘寸土消耗赛’。” 但消耗的不只是土地,还有人命。多布罗皮利亚的一次袭击造成11名平民死亡,其中包括老人和孩子。社交媒体上,一位乌克兰网友写道:“我们不再看地图上的蓝红箭头,我们只关心今天有没有空袭警报,学校还能不能开课。”战争的真实,不在战报里,而在断水断电的夜晚,在母亲抱着孩子躲进地下室的瞬间。 更令人担忧的是,战场之外的变数正在加剧。俄罗斯仍坚持“四州归属”为谈判底线,乌克兰则坚决不割地。然而,西方援助正出现裂痕。美国近期被曝可能暂停对乌武器运输,部分政客甚至提出“乌克兰应妥协”。相比之下,欧盟虽仍表态支持,但内部分歧明显,军援交付缓慢,F-16战机交付一再推迟。 讽刺的是,俄罗斯想靠能源施压欧洲,但自家炼油厂却屡遭打击。奥伦堡、梁赞等地多次被无人机命中,炼油装置受损,影响出口收入。一位能源分析师指出:“他们用能源当武器,却忘了自己的能源设施也是软肋。” 三年来,俄军宣称击落乌军无人机超4.4万架——这个数字本身就像一面镜子,照出战争的荒诞:不是谁赢了,而是谁能耗得更久。可问题是,这场消耗战没有胜利者,只有越来越多的废墟、伤亡和分裂。 有网友评论:“这场战争没有英雄,只有幸存者。”也有人说:“大国博弈的棋盘上,普通人永远是最先被牺牲的棋子。” 战争或许终将结束,但不会因为某一天的“大捷”,而是因为某一方再也无法承受。而我们能做的,不只是转发战报,更要记住: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 你怎么看这场似乎看不到尽头的战争?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
普京为特朗普提出结束战争的条件本周,克里姆林宫主人普京在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
【13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