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仅世界第二,世界遗产的申请有多难?今年7月,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于宁夏,中国再

芸霄记史 2025-10-12 08:51:50

-中国仅世界第二,世界遗产的申请有多难?今年7月,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于宁夏,中国再添一座世界遗产,宁夏的西夏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评审会上得到了各国专家的全票支持,申遗成功。随着西夏陵正式加入名单,我国的世界遗产总数达到了60个,位居世界第二。那数量最多的国家是哪个呢?   答案是意大利,如今在世界遗产的“排行榜”上领先中国一席,对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土地辽阔的国家来说,60个世界遗产放在全球看确实不少,但内部来看,远远不够看。   这背后,申遗之路其实处处设限,不是谁家宝贝多,谁就能随意加名额。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申遗一直有一套非常硬核的规矩,最初规定,每个国家每年只能申报两处,后来升级到一年只允许申报一个。   这样一来,中国手里的优质项目一个个排着队,甚至像西汉帝陵、唐帝陵、景德镇御窑这些响当当的名字都只能在预备名单里蹲着,即便这些文化遗产在历史价值上根本不输现有的任何一处遗产,却也只能被“限流”卡着不动。   申遗规则表面是排队,其实里面藏着不少国际话语权的争夺,起初,世界遗产大多集中在欧美老牌国家,小国叫屈后,名额纷争成了常规操作。   这就是中国申报多少、就被限多少的根本原因,即便名额压着,中国依然多年冲到世界第二,但不少全球顶级遗产还被堵在门外。   除了规则之外,中西方的文化认知差异也是重头难题,以泰山为例,一开始教科文组织外方根本想不明白,怎么会有地方既能申自然遗产,还能申文化遗产,他们只觉得“要么这要么那”。   在中国学者详细讲解、专家实地考察后,泰山才被认同为全球少见的“双遗产”,专门为中国开了新例,这类文化“代沟”,让申遗耽误掉的不止是速度,更影响了对于遗产多维价值的认同。   说到标准,教科文组织对于文化和自然遗产各自有明确门槛,文化遗产必须展示出卓越的历史意义或代表特殊传统,自然遗产则得让人见识到地球上的生态与壮观画卷。   在这个体系下,像湖南武陵源、云南三江并流,分别靠绝美风光和丰富生态拿到了入场券,有的甚至一举满足所有自然遗产的条件,可见标准之严苛和复杂。   今年新入选的西夏陵,恰恰是中国多民族、多文明融合的鲜活缩影,西夏王朝虽早已消失,陵墓的建筑布局和遗存的西夏文,却把独特的原始信仰和“借鉴而再创造”的文化痕迹展现得明明白白。   特别是陵园整体绕开中轴线布局,说明西夏人对“居中者为神,凡人退让”的独到解释,这种价值,哪怕搁在全球也极少有。   其实,无论名录里给不给一个名号,这些遗产的价值都早已定格,它们见证的文明和历史不会因外部认可而增减。   真正要紧的,是如何把这些稀有的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好,让它们一年一年留下来,把中国的过去和未来承接起,才不负世界遗产三个字的分量。   参考信源:“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新华网

0 阅读:71
芸霄记史

芸霄记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