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牛!这就是实力的落差! 东海上空的一场近距离对抗,把许多人拉回到现实:在西方战机自诩领先的光环下,中国的飞行员与装备正在用行动打破固有认知。 据公开报道,中国空军飞行员李超驾驶歼-16在空中遭遇了美方的F-35,当时两机仅仅是演训接触,却逼真到足以让人屏住呼吸,双方第一次擦肩后,李超在极短的反应时间内将对方牢牢锁定,还做出倒飞动作,让自己的座舱与美机座舱之间只剩下十几米的间距。 在军事对抗的语境里,这种姿态意味着对敌方火控的压制,更有分析推测,当时同时被锁定的,可能是一架F-35与一架F-22,换句话说,这两款曾被美国长期吹捧为无可匹敌的隐形机,竟在短时间内落了下风。 假如当时不是演练而是实战,对方恐怕已经付出沉重代价,这一幕让许多人想起更早之前,歼-10与法国阵风在国际场合的比拼中也曾展现类似的意外结果,问题来了,是不是意味着所谓的代次差距,其实早已被现实打破? 细看这件事,大家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不可思议”,歼-16在常见的军机分类里被归入“三代半”,而F-35、F-22却被冠以“第四代”“第五代”的名头,这些代次标签看似高低分明,却在真正的交锋中并没有成为绝对壁垒。 决定瞬间对抗的,往往是雷达探测的锐利程度,电子战系统的干扰能力,飞行员临机的操作水准,这也是为何,虽然美方战机有着自诩隐身优势,但在近距离态势下依然可能被锁定。 事实上,F-35项目早已因维护成本高昂、可用率不稳定在美国国内饱受质疑,战场表现并不总是如宣传那般无懈可击,相对而言,中国在雷达探测、电子对抗的长期积累,加上飞行员的训练密度和战术运用,正在形成新的均衡。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类交锋不只是一场战机对战,而是体系能力的展现,李超的操作背后,是中国航空工业近二十年持续追赶的缩影,从歼-10起步,到歼-16的成熟,再到歼-20的批量列装,中国正在逐渐完成从“追赶者”到“并跑者”的角色转变。 即便不谈未来的歼-35、假想中的六代机,仅仅凭借当下的装备和人才储备,就足以让美方感受到压力,这种心理层面的冲击,往往比战术层面的得失更耐人寻味,当对手发现对方并不是“弱者”,而是随时能掀桌的平衡者,他们的自信就会动摇。 这类事件还让人看到,真正的胜负从来不只是装备参数上的比较,飞行员在那一刻的果敢与胆识,才是左右局面的关键,十几米的距离,意味着任何失误都可能带来灾难,而李超敢于在那种环境下实施高难度机动,背后是长期训练的积淀和心理素质的磨砺。 这种人和装备的结合,才是真正让外界感到震撼的差距,换句话说,当国家意志、科技能力与个人勇气叠加在一起,才会形成那种无法忽视的存在感。 看完这次事件,很多人都在问:中国的空军究竟走到了哪一步?从现实角度看,差距并没有彻底消失,但在一个个战术节点上的突破,已经让外界不得不正视,未来的天空,注定不再是单方面的独角戏,而是多方角力下的新博弈,真帅!这就是实力的差距。 它不仅仅属于那一刻的倒飞动作,也属于背后无数科研人员和飞行员的坚持,真正的强大,是敢于直面对手而不退缩,是敢于在最危险的距离亮剑,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这场交锋意味着中国战机已经彻底摆脱了“代差”困境了吗? 参考资料:央视新闻——同时锁定两架……歼-16飞行员霸气讲述驱离外机细节
这就对上号了,“投海”的F-35,生前被歼16锁定、骑脸。看完央视最新动态,让人
【2评论】【9点赞】
鸿金
狗斗,不需隐身,都在视距内。但说明歼16机动性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