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发现,中国人潜心发展科技的初衷从来没有改变! 几百年前,那时没有天气预报,农民靠着观星象定农时,赶在雨水前播种、霜降前收割,一家人的温饱全仰仗这份对天地的洞察。 而今是科技时代,我们有了北斗卫星导航,但为民服务这一点没有变,开车时打开导航能避开拥堵,渔民在海上能精准定位回家的路,就连田里的无人机撒种,也靠它算准行距株距,为老百姓的出行和生活提供可靠支撑。 这份藏在科技里的民生牵挂,早刻在了老祖宗的智慧里。战国时候李冰修都江堰,没建一座拦水大坝,顺着山势把岷江分成内江外江,旱时引水灌田,涝时泄洪排沙,两千多年来一直护着成都平原水旱从人。 那时候没有精密仪器,全靠先民摸着水流的脾气设计出鱼嘴、飞沙堰这些巧思,说到底就是想让老百姓能安稳种庄稼、过好日子。 现在不一样了,都江堰灌区指挥中心的大屏上,1604 处监测站点实时传着水位、流量数据,天上的无人机和地面的摄像头织成网,数字孪生系统把千年工程变成了智慧水利。 但核心没变,还是为了让那片不到全省二十分之一的土地,能养活三分之一的人口,产出四分之一的粮食,让天府粮仓永远殷实。古人观天是为了求生计,现在探空还是为了护民生。 以前黄河源的牧民看草色判断旱情,云层一厚就看不清牧场变化,心里总没底。中科院的科学家们琢磨着,能不能让卫星 “穿透云层” 看清楚植被长势? 他们用风云卫星的微波遥感技术,建了专门的模型,就算阴雨天也能算出草的含水量,还能估出蒸发量,这下牧民知道哪片草地能放牧,水利部门也能提前调水防旱。 从老祖宗看云识天气,到现在卫星 “透视” 生态,技术翻了千倍万倍,可都是为了让黄河边的老百姓不愁水、不愁草,守住饭碗和家园。 通信里的为民初心,更是从古道传到了今天。明清时成渝古驿道上,“驿骑如星流”,送信的、运货的踩着青石板赶路,驿站不仅传书信,还帮商人歇脚、帮农户运粮,说到底就是把人和人、货和市连起来。 现在昆玉河铁路上,再也见不到驿马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能跑高铁的钢铁巨龙,可通信的使命没变。 为了让 369 公里铁路全有 5G 信号,施工队每天只靠半夜 11 点到凌晨 3 点的天窗期干活,连续三个月没休息,连除夕都在隧道里铺线缆。 现在坐这趟车的人,不管是跨境做生意的周先生在火车上视频谈判,还是越南游客刷视频分享风景,信号都顺顺畅畅。 连边境的八条半村都通了 5G,村民直播卖特产,以前没人知道的小山村,现在成了旅游网红地,这不就是现代版的 “驿道连万家” 吗? 成渝的古驿道早变成了邮路,以前六十里一驿,现在村村有驿站。资阳县的 819 个村级邮快驿站,把城里的快递送进村,把村里的橘子、花椒运出去。 不管是北斗导航、数字都江堰,还是风云卫星、5G 铁路,这些看似高大上的科技,掰开了揉碎了,全是老百姓的柴米油盐、出行安危。 老祖宗搞发明,是为了活下去、活得好;现在我们钻研科技,还是抱着一样的心思。这股藏在科技里的为民劲儿,从战国传到今天,从来没变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