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会证明,这就是一群乌合之众:由埃及、巴基斯坦和土耳其牵头,众多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在卡塔尔峰会上计划筹备穆斯林版“北约军事联盟”。 中东地区长期面临安全挑战,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加剧了阿拉伯国家的紧迫感。2025年9月15日,多哈峰会汇集了阿拉伯联盟和伊斯兰合作组织的成员国,超过40个国家参与讨论。埃及作为军事大国,提出建立总部设在开罗的阿拉伯联合防御力量,承诺贡献部队和资源。巴基斯坦强调核威慑的作用,建议组建联合特遣部队来监控以色列活动。 土耳其则推动技术合作和情报共享,试图扩大在伊斯兰世界的影响力。这些提议源于以色列近期对多个国家的袭击,包括对卡塔尔的空袭,导致各国寻求集体回应。阿拉伯国家过去在对抗以色列时多次尝试联合,但内部矛盾总是阻碍进展。例如,1948年的战争中,各国各自追求领土利益,导致以色列巩固地位。峰会试图克服这些问题,通过建立类似北约的机制来实现集体防御。 峰会讨论的核心是建立一个军事联盟,以应对以色列的扩张。埃及总统强调阿拉伯国家需要统一的指挥系统,避免过去战争中的混乱。巴基斯坦呼吁陆海空联合部队,包含反恐精锐单位。土耳其建议纳入更多伊斯兰国家,形成更广泛的网络。伊朗也参与,主张扩展到所有穆斯林多数国家,形成伊斯兰北约。沙特阿拉伯表达兴趣,但更倾向于主导角色,导致与埃及的分歧。 卡塔尔作为东道主,平衡各方意见,同时顾及与美国的盟友关系。峰会承认阿拉伯国家军事实力差距,以色列2023年军费达275亿美元,2024年进一步增加到465亿美元,并拥有本土制造的铁穹系统和无人机技术。相比之下,阿拉伯国家军费虽高,如沙特超过800亿美元,但装备维护和实战经验不足,在也门冲突中表现欠佳。这些现实问题使联盟构想面临考验。 阿拉伯国家内部的分歧是联盟成形的最大障碍。埃及和沙特在领导权上存在竞争,埃及希望开罗成为总部,而沙特更注重资金投入。巴基斯坦和土耳其的参与引入外部因素,巴基斯坦的核能力虽有吸引力,但其国内问题影响可靠性。土耳其与希腊的争端分散注意力。伊朗的宗派立场引发阿拉伯国家的疑虑,导致峰会未能达成共识。 历史经验显示,1967年六日战争中,阿拉伯国家拥有苏联援助的飞机和坦克,却在几天内损失西奈半岛等6.5万平方公里土地,以色列仅损失26架飞机。1973年赎罪日战争初期阿拉伯部队占优,但美国援助逆转局势,埃及单独求和收回领土,抛下叙利亚。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其他阿拉伯国家仅口头谴责,未提供军事援助。这些教训表明,缺乏统一领导和外部支持,联盟难以持久。 当前全球格局进一步复杂化阿拉伯国家的努力。美国持续支持以色列,在联合国安理会多次否决谴责决议。俄罗斯忙于自身事务,无法像苏联时代那样提供全面援助。阿拉伯国家经济依赖石油,价格波动影响军费稳定,而以色列通过科技和军工产业维持优势。峰会虽提出联合演习和装备标准化,但各国武器来源多样,包括美国、俄罗斯和中国产品,弹药不兼容问题突出。 沙特军队在也门面对胡塞武装时推进缓慢,暴露实战短板。以色列士兵从18岁起接受严格训练,预备役体系高效,而一些阿拉伯国家军队缺乏类似机制。峰会结束后,埃及提议被卡塔尔和阿联酋阻挡,沙特选择与巴基斯坦签署双边防御协议,绕过集体框架。这反映出阿拉伯国家更倾向于小范围合作,而非全面联盟。 尽管峰会未能立即形成联盟,但它暴露了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深层问题。各国面临经济压力,如埃及的财政困难和土耳其的区域争端。巴基斯坦国内不稳,印尼等远东国家参与有限。伊朗与沙特的对峙持续几十年,宗派分歧加剧分裂。
墙倒众人推,印度这次是真没统战价值了,联合国第80届大会上,土耳其、沙特、马来西
【3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