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年丁盛任南京军区司令员后,向肖永银发牢骚:我这司令当得窝囊
按照中央的部署:
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大军区的主要领导进行了职务调整。许世友从南京军区调任广州军区,接替丁盛的职位;丁盛则转任南京军区司令员。韩先楚由福州军区调往兰州军区,与皮定均互换职务。李德生从北京军区调至沈阳军区,陈锡联则由沈阳军区调往北京军区。此外,杨得志从济南军区调任武汉军区,曾思玉则从武汉军区调往济南军区。这次调整涉及六个军区,共六位高级将领进行了岗位轮换。
军区司令员的职位调整并非易事,这直接涉及到军权的交接。为确保调整过程平稳有序,毛主席在中南海亲自会见了各大军区的司令员和政委,逐一与他们深入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所有与会人员对党中央的这一决策都表示坚决拥护,没有任何反对声音。
许世友在南京军区度过了二十多个春秋,对这片土地怀有深厚的情感。临别之际,他特别向肖永银提及了自己曾居住的“中山陵八号”。
这房子之前是招待所的,等我搬走以后,你就把它归还给招待所。
肖永银爽快地应承下来。
按照通常的做法,军区司令换人后,前任司令住的房子自然就归新任司令使用。但许世友这次却特意下令,要求把这处房子还给招待所,另外再给丁盛安排新的住处。
肖永银领会了许世友的意图,随即按照其指令着手部署。
许世友乘机飞往广州履新,南京军区第一副司令肖永银和江苏省委第二书记吴大圣负责随行护送。抵达广州后,许世友完成职务交接,随即邀请众人到家中聚餐叙旧。考虑到大家即将分赴不同军区任职,这次聚会显得尤为珍贵。
饭桌上的氛围特别轻松,都是老朋友,彼此知根知底,聊起天来毫无拘束。聊着聊着,许世友突然问大家:“你们谁去过海南岛?”
大家听完都表示不认同。
许世友听完便说:“既然这样,咱们明天就去海南岛走一趟!”
然而到了次日,由于某些情况的变化,计划未能实现。许世友略带歉意地说:“这次恐怕不行了,下次你们再来广州军区,我一定带你们去海南岛转转。”
肖永银一行人结束任务后,在广州军区无所事事,于是决定向许世友辞行。许世友亲自陪同他们前往机场。临上飞机前,肖永银向许世友敬了个军礼,简单地说:“许司令,我走了,您多保重!”
许世友紧握肖永银的手,微笑着说:"祝你旅途平安,咱们后会有期!你也要多注意身体。"
时隔十二年,肖永银再次与许世友相见,却已是生死两隔。许世友静静地躺在灵柩中,昔日的战友之情只能在记忆中追寻。
肖永银与许世友分开后,返回了南京军区,准备迎接新任司令员丁盛的到来。肖永银对丁盛并不陌生,两人曾在南京军事学院一同学习,是同窗好友,且在授衔时都获得了少将军衔。
虽然彼此相识已久,但他们在职业规划和人生方向上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两人虽然熟悉对方,但在事业发展方面却选择了完全不同的路径。尽管他们之间并不陌生,但各自的成长轨迹和事业选择却形成了鲜明对比。两人虽然有着共同的过去,但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却分道扬镳,选择了完全不同的方向。
许世友离开南京军区后,一些心怀不轨的人觉得时机成熟了,趁机对南京的局势下达了命令。
问题的根源在浙江,但关键症结却在南京。南京的情况就像缺少了许世友的许世友时代。
丁盛接到指示后,迅速采取行动,决心揭露南京军区的问题。在一次军区机关党委会议上,他公开表达不满:“虽然我是司令员,但这个位置当得憋屈,没人听我的指挥。整个司令部就像一块铁板,根本动不了!”
丁盛的言论明显是在暗示司令部内部存在小圈子,故意孤立他。作为第一副司令,肖永银对这种无端指责极为不满,立刻反驳道:“司令部团结一致,你有意见尽管提,看看事实到底如何!”
两位司令关系紧张,矛盾激化,局面愈发棘手。随后不久,"华东会议"事件便随之发生。
1974年春天,一场重要会议在南京中山陵招待所召开。这次会议被称为"华东会议",参与人员包括浙江、江苏、安徽和上海四个省市的党委一把手和二把手,以及南京军区副职以上的领导干部。这次会议汇聚了华东地区的重要党政军负责人,体现了当时对华东地区发展的高度重视。
会议一开始是由南京军区政委杜平负责主持的,但第一天结束后,杜平因为身体问题不得不入院治疗。之后,会议的主持工作就交给了丁盛将军来接手。
肖永银听说杜平住院了,马上赶去了医院。杜平躺在床上,表情痛苦地看着他,两人都没多说什么。肖永银紧握着杜平的手,安慰他说:“你专心养病,别操心其他事。只要身体好,以后有的是机会。”
杜平听完肖永银将军的话,微微点头,带着一丝歉意说道:“你这下可不好办了。”
在随后的会议上,有人试图将肖永银与林彪事件联系起来,以此对他进行攻击。然而,肖永银将军为人正直,面对这些无端的指责,他毫不畏惧,以坚定的态度和有力的言辞进行了回应,展现了他的清白与自信。
丁盛对肖永银将军有意见,主要是因为许世友在中山陵八号的住所问题。之前提到,许世友将军在调动前对自己住的房子做了安排,肖永银按照他的意思处理了这件事,还给丁盛重新找了住处。
后来,有人举报肖永银,指控他“为许世友建造豪华住所”。事情是这样的:肖永银在归还房屋给招待所之前,使用了总后勤部两年前拨给许世友的两万元修缮款,对房屋进行了整修,并将其作为军区招待所使用。
丁盛得知此事后,亲自过问情况。肖永银安排营房科给出解释,称维修是为了接待客人。丁盛感到自己作为司令员地位尴尬,认为许世友依然在南京军区掌握实权。
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肖永银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但他从未动摇自己的信念。他始终坚定不移地支持党中央的决策,不给那些心怀不轨的人任何机会。
1975年,邓小平以中共中央副主席的身份,陪同朝鲜领导人金日成访问南京。期间,肖永银向邓小平汇报了军队的现状,特别提到:“十二军整体表现稳定,干部们都在认真履行职责,目前没有发现明显问题。”
听完这番话,邓小平的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抹难以觉察的笑意。
邓小平即将启程回北京,肖永银前来送别。临行前,邓小平对肖永银说:“肖永银,看起来你可能要换个岗位了?”
肖永银听完邓小平的话,直接问:“老领导,能不能别调动我?”
邓小平略作思索后答道:"应该进行人员调整,变动是必要的,变动是好的……"
邓小平回京后没多久,肖永银就接到了调令,被派到成都军区担任第一副司令员。南京军区司令部特意为他办了一场送别宴,差不多有一百来人参加。肖永银端起酒杯,对在场的人说:
各位同事,多年的共事即将画上句号。愿你们在未来的工作中再创佳绩,现在,让我们一起举杯。
丁盛司令员并未出席正式的送别宴,而是选择在家中举办了一场小型聚会。除了肖永银将军,还有几位朋友到场。整个聚会气氛较为沉闷,大家都不怎么说话。丁盛只在席间说了一句充满感情的话:“老肖,你马上要走了,咱俩碰个杯吧……”
两人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举杯共饮。一年后,“四人帮”倒台,丁盛在中国军界高层的位置也随之终结。
深夜,杜平来到肖永银住处探望,并邀请道:“我过来看看你,明天有空的话,来我家一起吃个饭吧?”
肖永银听完,摆摆手说:“政委,您的好意我心领了,但饭我就不去吃了。要是我走了,他们可能会为难你……”
杜平听完后,一句话也没说。
肖永银直接说道:
我早就预料到会有这一天。许司令一调走,肯定会有政治运动,而我一向是运动中的靶子。张春桥那句话说得很明白了:“南京是没有许世友的许世友。”他根本不信任我,巴不得我赶紧走人。既然上面已经决定了,我再怎么坚持也没用,只能服从安排离开。
1975年7月,肖永银来到成都军区报到。军区司令员秦基伟见到他时,笑着说:“老肖,咱们有段时间没见了,欢迎你来这儿工作。”
肖永银与秦基伟是老相识,两人并肩作战多年。在成都军区任职期间,肖永银表现突出,担任副司令员一职超过两年,工作进展顺利。
在随后的时期,肖永银积极协助叶剑英和邓小平等资深革命家,共同努力将那些怀有不良企图的人彻底清除,从而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稳定局面。
在党和国家秩序逐步恢复的过程中,许多老一代革命家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上。1978年,邓小平第二次复出后,收到了肖永银的一封来信,信中表达了希望调动工作的意愿。很快,肖永银接到了新的任命,被调往武汉军区担任副司令员一职。
1985年10月22日,许世友将军在南京离世。
肖永银一听到这个消息,马上赶往南京,想见老首长最后一面。到了那里,他见到了许世友将军的妻子和子女,自然要安慰他们几句。田普含着眼泪对肖永银说:“老肖,许司令的后事就麻烦你多操心了。”
由于肖永银与许世友之间有着深厚的交情,他毫不犹豫地同意了对方的请求。
许世友将军的丧葬事宜处理起来并不简单。
尽管得到两位国家领导人的特别许可,许世友将军的葬礼仍需低调处理。当时全国推行火葬政策,以他的身份进行土葬显得不太合适。然而,若简单操办,又难以体现他为国家做出的重大贡献。因此,葬礼在保密中进行,既遵守了国家政策,又尊重了将军的功绩。
肖永银历经多次战斗,解决过许多复杂难题,因此在处理许世友将军的问题时,他同样游刃有余。
肖永银召集了许世友家乡的地方领导,包括河南省新县的县长和县委书记,向他们传达了具体的安排计划。他指出,许世友的丧事应由新县方面负责协调,但由于新县资源有限,实际操作还需依赖南京军区的支持。他建议,安排一辆车运送棺木,夜间灵车选择绕行路线,而家属和其他随行人员则直接前往目的地。同时,提前派遣工兵准备好墓穴,确保在深夜完成下葬。
新县的两位主要领导,县长和县委书记,在听取汇报后,均表示完全支持这一提议。
在完成许世友将军的丧事后,肖永银告别了南京,这座见证了他无数往事的都市……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