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梁从诫被下放到干校劳动,周如枚提出离婚,将儿子带走并改名换姓,不久便改嫁。12年后,人们见到周如枚时,感慨不已:凉薄之人终究没有好下场! 林徽因是什么眼光?那是能于千万人之中,一眼相中梁思成,也能让金岳霖为她终身不娶的女人。她看周如枚,那是越看越喜欢,觉得这姑娘安静、得体,有大家闺秀的风范,不止一次跟人念叨,这将来要是给我当儿媳,我可就省心了。 长辈们看着满意,俩年轻人自己也情投意合。1955年,他们顺理成章地结了婚。那会儿的日子,就像老照片里的光影,慢悠悠的,带着暖意。婚后不久,儿子梁鉴出生,给这个书香门第又添了几分烟火气。梁从诫当时在云南大学教历史,周如枚夫唱妇随,一家三口的日子,不说多富贵,但绝对是那个年代里,无数人羡慕的“神仙生活”。 可惜啊,生活这剧本,从不按常理出牌。幸福的日子没过几年,时代的大浪就打了过来。风向一变,知识分子成了最先被拍在沙滩上的那批人。梁家的门楣,再也挡不住外面的风雨。 到了1969年,最艰难的时刻来了。梁从诫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被下放到江西一个偏远的“干校”去劳动改造。那个画面,一个从小泡在书堆里的文弱书生,突然要去挖土、挑粪,那是什么滋味?身体上的苦还是其次,精神上的碾压才是最致命的。 就在梁从诫收拾行李,准备去那个前途未卜的地方时,周如枚平静地拿出了离婚协议书。 她说,我们离婚吧,儿子归我,跟你没关系了。 梁从诫当时是什么心情,咱们没法感同身受,但我想,那肯定不是愤怒,而是一种彻骨的冰凉和无力。他连一句“为什么”都问不出口,因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答案已经写在了每个人的脸上——为了“划清界限”。为了不被牵连,为了保护自己和孩子,这是当时很多人唯一的选择。 梁从诫签了字。他能怎么办呢?他不能拿妻儿的前途去赌自己的明天。 事情到这里还没完。周如枚的“决绝”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她不仅带走了儿子,还立刻给儿子改了名,叫“周志兵”,把“梁”这个姓氏,像甩掉一件旧衣服一样,彻底扔掉了。紧接着,她很快就改嫁了,对方是位麻醉学专家,叫谢荣。 消息传开,整个圈子都炸了。曾经人人都夸赞的林徽因亲选的好儿媳,怎么转眼就变得如此“无情”?在丈夫最落魄、最需要人扶一把的时候,她不仅走了,还走得这么干脆,不留一丝余地。 而周如枚这边呢?嫁给谢荣后,生活确实安定了下来,还生了一个女儿。看起来,她的选择似乎“正确”,让她和孩子躲过了那场风暴。可是,命运的轮盘,转动起来谁也说不准。1980年,仅仅过了12年,周如枚就因癌症去世了,年仅47岁。 她的新生活,她的安稳日子,戛然而止。她走的时候,女儿才几岁,最需要妈妈的年纪。 消息传来,人们唏嘘不已。 几十年后,周如枚和梁从诫的孙女,也就是周志兵的女儿,长大成人了。她给自己取了一个新名字,叫梁周洋。 一个“梁”,一个“周”,她把早已断裂的两家姓氏,重新连接在了一起。这个年轻的女孩,用自己的方式,悄悄地、温柔地,缝合了祖辈那道血淋淋的伤口。历史的恩怨,时代的悲剧,在第三代人身上,终于有了一丝和解的暖意。 梁从诫先生于2010年去世,享年78岁。他的一生,有过高光,跌过谷底,最终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伟大的事业。他活得比周如枚长,也看到了一个更开明的时代。 说到底,婚姻是什么?是爱情,是亲情,但更是一种责任和一份契约。它考验的,从来不是风和日丽时的甜言蜜语,而是暴风雨来临时的不离不弃。周如枚的选择,我们或许可以“理解”,但永远无法“赞同”。因为在人性的天平上,总有一些东西,比个人的安危更重,比如情义,比如风骨。
1969年,梁从诫被下放到干校劳动,周如枚提出离婚,将儿子带走并改名换姓,不久便
历史脑洞
2025-09-22 09:52:18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