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的贺子珍真美,五官清秀,眉宇间有一股男儿般的英气,井冈山上英姿飒爽的双枪英雄,为人重情重义,心地善良,相由心生这几个词用在她身上最恰当 很多人知道贺子珍,是因为她是毛主席的革命伴侣。但在我看来,在成为“妻子”这个身份之前,她首先是她自己——一个彻头彻尾的革命者。1927年,才18岁的她就跟着队伍上了井冈山,是当时第一位女共产党员。在那个男人主导的战场上,贺子珍绝对是个“狠角色”。 她可不是那种躲在后方做做文书工作的女同志。她是井冈山上英姿飒爽的双枪英雄,骑马打枪,样样精通。当时的战友何长工后来回忆说,她作战勇敢,机智灵活,是个带过兵、打过硬仗的巾帼英雄。1929年初,红四军军部在大余县城被敌军突然包围,情况万分危急。那个画面,枪声四起,敌人从四面八方涌过来。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贺子珍镇定自若,双手握枪,左右开弓,硬是凭着神准的枪法干掉了两个追得最紧的敌军军官,掩护毛泽东安全脱险。 这不是电影剧本,这是真刀真枪的生死瞬间。一个二十出头的姑娘,在那种关头能挺身而出,这股英气,就是刻在她骨子里的。所以说,她的美,绝不仅仅是外表那点事,而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生命力,一种敢打敢拼的精气神。 当然,如果只是能打,那她就是个出色的战士。但贺子珍之所以让人敬佩,更在于她那份重情重义和发自内心的善良。 在井冈山的日子,条件艰苦得超乎我们想象。毛泽东常常在八角楼那盏微弱的油灯下,通宵达旦地思考中国革命的出路,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光辉著作。而陪在他身边的,就是贺子珍。她不光是生活上的伴侣,更是工作上的战友。她会想尽办法找来《申报》《大公报》这些报纸,自己先看一遍,把重要的内容圈出来,给毛泽东节省时间。毛泽东写完的文稿,很多都是当时担任特委机关秘书的贺子珍一笔一划誊写清楚的。这种相濡以沫,是战火中淬炼出的最真挚的情感。 后来,毛泽东在党内受到排挤,心情郁闷,又染上了恶性疟疾,在上杭县苏家坡村养病。那段日子,是他人生中的一个低谷。是贺子珍,乔装打扮,跑很远的路去请医生、找偏方,日夜不离地照顾。精神上安慰,生活上体贴,这份情义,是支撑他走出困境的重要力量。 你说她善良,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在长征路上那件惊心动魄的事。1935年4月,部队行至贵州盘县,突然遭到敌机轰炸。当时大家迅速隐蔽,贺子珍也躲进了一条小沟。可她一抬头,发现战友钟赤兵,一个在娄山关战斗中腿部受了重伤的团政委,还躺在担架上动弹不得。眼看炸弹就要落下来了,贺子珍没有丝毫犹豫,猛地从小沟里跳出去,扑在担架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钟赤兵。 结果,钟赤兵安然无恙,贺子珍的头部和背部却被嵌入了十几块弹片。这些弹片,有很多伴随了她一生,时时刻刻折磨着她的健康。在那种生死关头,人的第一反应是求生,但她的第一反应,是救人。这份善良,是一种本能,是融入血液里的高贵品质。 这份重情和善良,也让她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长征途中,她也曾临盆,在追兵将至的险境中生下一个女儿。她只来得及看孩子一眼,留下13块大洋,就被人抬着继续前进了。骨肉分离,这是何等的锥心之痛! 后来她去了苏联,那段日子,按她自己的话说,“比长征还苦”。失去了儿子柳瓦,又收到了毛泽东那封分手信,这对一个女人的打击是毁灭性的。更何况,她还要照顾在苏联的毛岸英、毛岸青和自己的女儿李敏。为了养活几个孩子,她彻夜织毛衣,周末去伐木,受尽了磨难,甚至一度被送进精神病院。可即便在那样艰难的境地里,她依然像个母亲一样,竭尽全力护着那几个孩子。 时间一晃几十年。1959年的庐山,这对分别了22年的革命夫妻,有了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会面。据当时在场的人回忆,贺子珍一见到毛泽东,眼泪就止不住地流,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哭。毛泽东温和地说:“我们见面了,你不说话,老哭,以后见不到了,又想说了。”他轻轻叹了口气,问她:“你当初为什么一定要走呢?” 一句“为什么一定要走”,包含了多少复杂的情感和岁月的无奈。贺子珍哽咽着说:“都是我不好,我那时太不懂事了。”这次见面,他们没有提江青,贺子珍只是反复叮嘱他,要当心身边的人。她心里记挂的,始终是他的安危。 毛主席后来曾对人感叹:“贺子珍跟了我这么多年,受了很多苦,但她是对我最好的一个女人。” 这句评价,沉甸甸的。 1979年,她终于可以公开露面,被增补为全国政协委员。当她坐着轮椅来到毛主席纪念堂,在献上的花圈缎带上,她亲手写下的落款是——“战友贺子珍”。 这五个字,或许就是她对自己一生最好的注解。她是他曾经的妻子,但更是他一生的战友。
年轻时的贺子珍真美,五官清秀,眉宇间有一股男儿般的英气,井冈山上英姿飒爽的双枪英
历史脑洞
2025-09-22 00:30:38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