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兄弟情?奇瑞在俄快被榨干了!俄罗斯打的算盘是——用你的车填市场真空,但绝不让你的技术生根卷死自家品牌! 信源:百度有驾——奇瑞在俄快被榨干了!俄罗斯打的算盘是——用你的车填市场真空,但绝不让你的技术生根卷死自家品牌!网传奇瑞要撤出 曾几何时,奇瑞在俄罗斯市场的风头几乎无人能及。早在2005年,当不少车企还在观望时,奇瑞就敢为人先,以本地代工的模式敲开俄罗斯市场的大门,成为最早布局这片土地的中国车企之一。 此后十余年,奇瑞一步步扩大优势:在图拉和卡玛斯建起两座总产能达30万辆的现代化工厂,把生产根基扎得越来越深; 销售网络从2023年的80家经销中心翻倍至160家,从莫斯科、圣彼得堡这样的大城市,到叶卡捷琳堡、海参崴等偏远城市,都能看到奇瑞的门店。 2024年势头更猛,对俄出口乘用车32.5万辆,同比增长47%,占集团出口总量的28.4%,怎么看都是一片大好。 可谁也没料到,形势会急转直下。从2024年开始,俄罗斯接二连三出台的政策,像一把把钝刀,慢慢割掉奇瑞的优势。 先是车辆认证体系改得“面目全非”——所有进口车型必须过俄罗斯本土实验室的强制检测,碰撞安全、尾气排放都卡得极严,以前能走的第三国“间接认证”路彻底被堵死。 更坑的是,单台车辆的认证费从5000美元涨到8000美元,周期还从半年拖到一年。不少奇瑞的车已经在运输路上了,结果赶上新规,要么花大价钱重新认证,要么就只能堆在港口。 税费方面更是“雪上加霜”。2025年8月起实施的新报废税,不光要交基础税率,还得额外掏车辆在俄售价和海外采购价差额的50%当附加税。 就拿一台成本10万人民币、在俄卖20万的奇瑞皮卡来说,光附加税就得5万,等于利润直接砍半。 再加上进口关税从20%涨到38%,多重税费叠下来,奇瑞的综合成本涨了30%还多,以前靠性价比打天下,现在价格优势荡然无存,不少消费者一看涨价,转头就去看别的车了。 平行进口的路也被堵死。以前约半数中国汽车是通过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灰色渠道”运进俄罗斯的,可俄罗斯海关突然加强查验,强制要求出示GLONASS卫星定位系统证明。 新规一出来,非正规渠道基本停摆,不少中小车企扛不住,只能退出俄罗斯市场,奇瑞虽然没退,但销量也跟着大幅下滑,仓库里堆了不少卖不出去的车。 除了明面上的政策,俄罗斯还有些“暗戳戳”的操作。比如要求销量超5万辆的外资车企必须实现“30%零部件本地化”。 听着是推动本土产业,可俄罗斯本土供应链根本跟不上——连车门把手这种基础零件,当地工厂都造不出高质量的,奇瑞只能自己花钱找合作方,手把手帮当地工厂提升技术。 其实奇瑞当初来俄罗斯,算盘打得很清楚:一方面俄罗斯地域广、人口多,老百姓对汽车需求大,市场潜力足; 另一方面,以前欧美品牌占了大半市场,但性价比不高,奇瑞觉得靠自己的车型丰富、价格实在,能抢下一块蛋糕。 可现在回头看,俄罗斯的心思早就藏不住了——当初欧美车企撤离,市场空了,允许中国车企进来,不过是想让中国车填住这个真空,满足老百姓的购车需求,稳住市场; 可等市场慢慢稳了,就开始用各种政策限制,就是不让中国车企的技术在俄罗斯真正扎根,怕中国车企技术太强,长期占着市场,把俄罗斯本土品牌挤垮。 不止奇瑞,当初跟着来俄罗斯“填空”的中国车企,现在大多日子不好过。 长城把哈弗M6的生产线迁到卡卢加州,结果被要求零部件本土化比例达70%,本来利润就薄,这么一折腾,利润率直接降了50%; 江淮在莫斯科的仓库里堆了8000多台卖不出去的车,经销商跑了40%,连正常运营都费劲;长安更无奈,干脆暂停对俄出口,把库存的车转卖到中东去消化。 曾经热热闹闹冲进俄罗斯市场的中国车企,如今要么销量下滑,要么成本高企,要么业务收缩,谁也没想到,当初的“香饽饽”市场,会变成如今的“烫手山芋”。
汤恩伯手下第89师师长金式,每月吃1500个空额。这1500个空额,每月给他带来
【20评论】【2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