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公开表示,希望采取措施实现实际工资持续增长1%

朝史暮今天下事 2025-09-19 16:48:53

9月18日,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公开表示,希望采取措施实现实际工资持续增长1%,这消息看似平淡却暗藏深意。   一方面,这1%的增长目标其实是在直面日本"失去三十年"的工资顽疾。   从1997年开始,日本实际工资就基本在原地打转,2024年5月更是同比下跌2.9%,创下20个月来的最大跌幅。   这种停滞不是没原因的,关键就在企业利润分配的老习惯——日本企业更爱把钱砸在设备更新、海外投资上,给员工涨工资却总显得抠抠搜搜。   就拿2020年来说,软银纯利润飙到4.9万亿日元,丰田也有2.245万亿日元的净利润,但员工薪资并没有跟着水涨船高。   即便2024年春季劳资谈判时,大企业平均加薪5.1%创下33年新高,可扣掉3%的通胀率,手里的钱实际能买到的东西并没多多少。   林芳正提这1%,本质上就是想在不戳破企业利润分配老规矩的前提下,用政策给企业提个醒,实现个象征性的突破。   另一方面,这目标也暴露了日本政府应对少子老龄化的急上火。   日本劳动年龄人口从1995年的峰值一路往下掉,照这趋势到2040年得减少20%,劳动力缺口能超1100万。为了填窟窿,政府计划未来五年把特定技能签证上限提到80万,还新增四个行业招外籍劳工。   可问题是,外籍劳工的工资只有正式员工的七成,还大多干着低技能活儿。这种"靠廉价劳动力凑数"的办法,短期能让企业维持竞争力,却把贫富差距越拉越大——现在非正式员工占比都快40%了,他们的工资增速常年赶不上正式员工。   林芳正这时候喊出薪资增长,其实就是想靠这1%的"定心丸",在劳动力市场改革跟不上的情况下,先稳住大家消费的信心。   另外,这1%还是日本央行货币政策转向的重要配合。   自从2024年3月结束了维持多年的负利率,日本央行已经一口气加了三次息,利率飙到0.5%,创下17年新高。但货币政策要想回归正常,得先让"工资涨起来→大家敢消费→通胀稳得住"这个循环转起来。   现在日本核心CPI已经连续40个月上涨,2024年12月还到了3.0%,可这通胀不是因为大家消费旺带起来的,而是能源、食品这些刚需品涨价倒逼的。   要是工资一直跟不上,日本央行就得在"压通胀"和"保增长"之间反复纠结。林芳正这时候提薪资目标,就是帮央行给市场递信号:通胀这事儿,我们能控制住。   但这1%要想落地,麻烦事儿可不少。先看企业这边,中小企业根本没底气加薪。2023年的调查显示,只有34%的中小企业计划涨工资,还有32%直接说"没钱涨"。   就算2024年"春斗"时,制造业中小企业平均加薪4.45%,还是比大企业的5.19%矮一截,零售业更惨,加薪的企业只占23%。   再看政策层面,日本政府手里没多少实在招儿能让企业松口涨薪。虽然出台了价格谈判指导方针,鼓励企业把成本转给消费者,可中小企业在供应链里没话语权,根本转不动。   更关键的是,日本职场那套"论资排辈"和"企业内工会"的老规矩,让工资增长多靠熬资历而不是拼业绩,年轻员工的积极性早就被磨没了。   回头看看历史,日本政府的薪资承诺多是喊喊口号。安倍经济学时期,政府曾说"十年后人均国民总收入多150万日元",结果2013到2023这十年,实际工资只涨了0.1%。   这次林芳正的话,和岸田文雄"新资本主义"里的"令和版所得倍增计划"简直如出一辙,都是想靠政策喊话提振信心,却没碰企业治理和劳动力市场僵化的真问题。就像2019年消费税涨到10%时,有些企业确实象征性加了点工资,但那点钱连抵消消费税上涨都不够。   更深的矛盾在于,日本经济已经掉进了"低欲望陷阱"。2024年企业设备投资涨了1.2%,可个人消费却跌了0.1%,民间住宅投资也减了2.3%。   这种"企业赚钱、老百姓不敢花"的奇怪状态,说到底是财富分配出了大问题。要是林芳正的1%只停在嘴上,反而会让大家更不信政府的治理能力。   林芳正的这句话,既是回应国内老百姓对收入的抱怨,也是日本想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里找新出路的前奏。但要是破不了企业利润分配的老习惯,解不了劳动力市场的死结,这1%大概率会变成"温水煮青蛙"式的安慰剂。   日本能不能既让工资涨起来,又让经济真复苏,关键就看能不能在改老规矩和养新产业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或许才是林芳正这番话真正的潜台词。

0 阅读:0
朝史暮今天下事

朝史暮今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