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施压下,日本政府决定了。   9月17日,日本政府正式宣布暂不承认巴勒斯坦

朝史暮今天下事 2025-09-19 12:48:57

在美国施压下,日本政府决定了。   9月17日,日本政府正式宣布暂不承认巴勒斯坦国。这一决定由即将卸任的首相石破茂政府作出,而他还将缺席9月22日联合国和平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高级别国际会议。   在全球超过147个国家已承认巴勒斯坦国,且法国、英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纷纷计划在本届联合国大会期间正式承认的背景下,日本的这一选择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也将其外交困境暴露无遗。   日本政府的这一决策,背后离不开美国的强硬施压。   9月12日,日本外务省的高官们收到了华盛顿发来的"特别提醒"——美国通过好几个外交渠道明说,反对日本在联合国大会期间承认巴勒斯坦国,还暗示这可能给美日同盟关系带来"严重影响"。   这种施压套路其实早有先例,2018年特朗普宣布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时,日本虽然在联合国投了反对票,但转头就在双边会谈里跟美国保证"不会采取过激行动",历史的惯性在这一刻又一次起了作用。   美国的施压既有明面上的警告,也有暗地里的博弈。据日本共同社爆料,美国国务院在9月初召见了日本驻美大使,直接要求日本在巴勒斯坦问题上跟美国保持步调一致,还拿"可能影响美日贸易谈判进程"当潜在筹码。   这种施压模式让人想起上世纪80年代的美日贸易战,当时美国靠着《广场协议》逼着日元升值,结果日本经济陷入"失去的二十年"。虽说时过境迁,但美国对盟友的"敲打"逻辑压根没变。   日本的中东外交,从来绕不开能源这个核心坎儿。作为全球第三大石油进口国,日本81.8%的原油都靠中东供应,单沙特和阿联酋两国就占了70%以上。   这种深度依赖,让日本处理中东事务时总绕不开"经济利益优先"的现实困局。2025年6月伊朗威胁要关闭霍尔木兹海峡时,石破茂就公开说过"日本正以最高警觉关注局势",还紧急调整了自卫队的部署计划。   这种对能源安全的焦虑,在巴勒斯坦问题上同样发挥着关键作用。   阿拉伯国家的态度更是日本决策时的重要考量。日本宣布决定的第二天,沙特阿拉伯就通过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释放了可能调整原油出口配额的信号;   卡塔尔则在多哈论坛上暗示,如果日本坚持这个立场,可能会影响双方在液化天然气领域的长期合作。这种经济杠杆的微妙平衡,让日本政府在承认巴勒斯坦国的问题上彻底犯了难。   石破茂政府的这个决定,也带着明显的政治过渡期烙印。作为即将卸任的首相,石破茂在9月7日刚宣布辞职,他内阁的政策延续性本就备受质疑。   据日本《朝日新闻》报道,自民党内的保守派在9月上旬开了场秘密会议,明确要求石破茂卸任前"别做可能激怒美国的外交决策"。这种党内压力跟美国的外部施压一叠加,最终促成了这个结果。   话说回来,日本国内的政治博弈也挺激烈。跨党派的"人道外交议员联盟"在9月11日给外务省提交了一份206名议员签名的请愿书,呼吁政府承认巴勒斯坦国;   连联合执政的公明党党首齐藤铁夫都在记者会上公开说"强烈要求政府做出积极判断"。可惜这些声音在美日同盟的大框架下,实在显得太微弱了。   日本的选择在国际社会引发了连锁反应。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9月18日发声明说"对日本的决定深感遗憾",还强调"承认巴勒斯坦国是落实两国方案的关键一步";   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则在布鲁塞尔召见了日本驻欧盟大使,当面表达了欧盟的失望。这种外交上的孤立,让日本在多边舞台上坐实了尴尬。   更讽刺的是,日本之前还总自诩"中东和平调停者"。从2006年提出"和平与繁荣走廊"计划,到2017年推动杰里科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建设,日本在巴勒斯坦问题上投了不少资源。   可这些努力在美日同盟的现实面前,根本经不起推敲。2025年9月以色列宣布扩大约旦河西岸定居点建设时,日本外务省只发了份措辞温和的"遗憾声明",跟欧盟的强烈谴责比起来,反差特别明显。   日本这个决定,其实暴露了它在国际秩序转型期的战略迷茫。中美博弈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日本想一边维持跟美国的同盟关系,一边拓展自己的外交空间,可这种"双重战略"在巴勒斯坦问题上撞上了硬茬。   随着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逐渐下降,沙特、伊朗这些地区大国的博弈越来越激烈。日本要是继续抱定"追随美国"的外交策略,可能会在阿拉伯世界丢更多信任;可要是想调整立场,又得扛住美国的压力。这种两难困境,或许就是日本在国际秩序转型期必须熬的阵痛。

0 阅读:58
朝史暮今天下事

朝史暮今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