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认为,无论哪个脏腑的气郁生热,它都能疏通和清热!
张锡纯认为,黄芩是一味非常特别的中药,味苦性凉,主要作用在中空和肺。它最擅长清肺经里的气分之热,也能从脾一路通到三焦,再到膀胱,帮助利小便。它的颜色是黄中带微青,这也意味着它不仅可以入土、入脾胃,还能入木、入肝胆去热。总的来说,无论哪个脏腑的气郁生热,黄芩都能起到疏通和清热的作用。对于那些热伏在经络、散漫在肌肤的人,黄芩也能帮助散热消炎。
黄芩的用法根据不同病症又有区分。治疗肺、肝胆以及躯壳相关疾病时,常用枯芩,也就是中空的黄芩;而治疗肠胃病时,则多用条芩,即嫩时未空的黄芩,也叫子芩。无论哪种形式,药效本质上差别不大,都是清热利湿、疏通气机的良药。它既能调气,又能消热,所以在很多方剂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别录》中就提到,黄芩可以用来治疗少腹绞痛。有记载说,有人因为长期饮酒,出现少腹绞痛、小便如淋的症状,服用一般药物都无效,最后用黄芩、木通、甘草煎服,痛症竟然止了。这说明古人对药性和病情的把握非常精准,不是随便拿来治腹痛就行。关键是热气迫使腹部绞痛时才适用,否则如太阴腹痛没有热证,就不宜使用。古籍对“少腹绞痛”的明确标注,正体现了辨证用药的精细。
黄芩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它能清气分之热。李濒湖曾记述自己二十岁时,因感冒久咳且犯戒,导致骨蒸发热、肤如火燎,每天大量吐痰,烦渴难耐,食欲全无,六脉浮洪。他尝试过柴胡、麦冬、荆芥等药物,一个月后病情不减,甚至加重。最后,按李东垣的经验,判断为肺经气分之热,用黄芩汤一剂煎服,第二天体热全退,痰嗽也全愈。这个例子充分体现了黄芩清肺经热的独到功效。
黄芩不仅能清肺,也能清肝胆的少阳热。它的青中带黄之色,暗示了木土相生的特性,所以在少阳寒热往来的病症中,像大小柴胡汤中,黄芩总是不可或缺。通过它,可以宣通气机、疏利经络,让身体原本郁结的热气顺畅排出。也正因为它这种既能调气又能清热的特质,黄芩在中医里被称为“中空之药”,可以说是药中多面手。
除了调气清热,黄芩还善于清身体表层和经络里的热。那些热散漫在腠理、肌肤的人,或是隐伏在经络深处的热,黄芩都能消除。这种功能在肺热、肝胆热,甚至躯壳热病中,都非常明显。黄芩的妙处在于,药性清而不燥,能直达热源所在,而又不伤正气,这也是它被历代医家推崇的重要原因。
黄芩是一味集清热、利湿、调气于一体的中药。无论是肺病、肝胆病、肠胃病,还是少阳少腹绞痛,只要病机是热,黄芩都能发挥独特作用。古今医家都强调辨证施治,正确使用黄芩,能让热气顺畅排出,病症自然缓解。它既能治内热,也能治经络表热,是中医里不可多得的清热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