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有次张宗昌想枪毙一个逃兵,结果写手令时“毙”字不会写,就想改成打200

陶陶讲史 2025-08-31 10:44:31

民国时期,有次张宗昌想枪毙一个逃兵,结果写手令时“毙”字不会写,就想改成打200军棍。但棍字也不好写,张宗昌突然笑出了声:“看来是那小子命不该绝,把他放了吧。”逃兵也没想到,因为张宗昌是文盲,自己捡了一条命。

张宗昌性格暴烈,为人粗鲁不堪,张口闭口都是低俗的话,是民国军阀中土匪气质最为浓厚的一个。

不过张宗昌越是没有什么越喜欢标榜什么,虽然他文化不多,但是却喜欢附庸风雅。少时张宗昌曾经接受过几天私塾教育,又出生在孔孟之学盛行的地方,因此更喜欢装作斯文的样子。

按照张宗昌的火爆脾气,要是有人对他指手画脚,他肯定当场就要痛骂,可若是提的建议涉及文化,张宗昌还真听得进去。

张宗昌在济南期间,对山东的教育特别重视,还三聘四请有学识的文化界大佬,来担任教育部门的重要职位。

有个叫杨度的人,是张宗昌的朋友,知道张宗昌喜欢博一个有文化的好名声,便建议张宗昌重刻《十三经》。

“古往今的文化都在《十三经》里头了,以前的刻本毁的毁、丢的丢,要是你能重刻一版,那可是扬名全国的大好事,要青史留名的!”

张宗昌听完之后一拍大腿,当即下令就按杨度说的办。张宗昌有的是钱,为了重刻《十三经》,花了重金找到最好的版本,印刷和装帧都极其讲究。

《十三经》刻好了,张宗昌自然要打上自己的标签,他让杨度代替自己写了一篇序文。杨度是当时的名士,不仅文采好,字写得也好,一篇序文很快洋洋洒洒的写完了。

然后张宗昌用薄纸覆在杨度的文章上,一字一句地临摹写下来,这就是张宗昌的亲笔,他在《十三经》上光明正大地印下亲自督办的字样。

由此可见,张宗昌的文化水平,照葫芦画瓢是没什么的问题的,也能写几个字,可是肚子里的墨水,也只够晃荡个响声。

有一回张宗昌的部队里发现了一个临阵脱逃的士兵,他怒不可遏,当下拍桌子斥骂,要严惩不贷。 逃兵是部队的大忌,当时还正处在紧张时期,一个士兵不想打仗的情绪,一传十十传百,能像“瘟疫”一般传遍军营。

张宗昌虽然性格是个莽汉,管理军队却是以严格著称。因此张宗昌下令,要把这个逃兵给枪毙了。 “我手下的兵不能当缩头乌龟,不敢在战场上搏命,统统给我拉到刑场处死!”

张宗昌嘴里骂骂咧咧,说的都是最通俗易懂的土话,可是他却想写一道文绉绉的命令,贴到军营叫大家都瞧一瞧,违反命令是什么下场。

秘书战战兢兢想要替张宗昌写,张宗昌偏不要,他想着一纸令状能有几个字,还能难倒他这个读过书会写字的人吗?

张宗昌提笔蘸墨,洋洋洒洒写下了日期和名字,这几个字龙飞凤舞,看着十分有气势,张宗昌欣赏了一番,觉得自己的书法日益精进了。

可是再往下写的时候,张宗昌却犹豫了起来,他本想写“枪毙”二字,可是“毙”的写法有点儿复杂,他手拿着笔在纸上悬停了半天,都没法下笔。

张宗昌是个好面子的人,不会写字不打紧,要是贴出去被人发现写错了,那可就丢人了。秘书见张宗昌犹豫了很久,偷眼一瞧便看见了,张宗昌被“枪毙”的写法给难住了。

在张宗昌身边做秘书,不机灵可是不行的,秘书立马急中生智,劝说张宗昌换个惩罚方式。

“司令,那小子有贼心没贼胆,不如改成棍刑,既能警示部队士兵,又能彰显您的宽厚。”

张宗昌见有台阶下了,也不跟一个“毙”字较劲了,忙说那就改200军棍吧,写道“棍”的时候,张宗昌有卡壳了,当时用的是繁体字,字形结构十分繁复,张宗昌平时写家信也用不上这些字,此时便写不出来了。

一连两个字写不出来,喜好风雅的张宗昌,现在满脑子都觉得有辱斯文,他的怒火全在这写不出的字上了,原本想枪毙的那个士兵,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你说的对,我的心胸何其宽广,那小子命不该绝,叫他回军营好好反省吧。”

说罢将纸笔一扔,阔步走了出去,再也不看那令他心烦的字。多亏了张宗昌识字不多,那逃兵侥幸逃脱了。

0 阅读:711

评论列表

挠挠

挠挠

3
2025-09-01 00:21

上过几年私塾

用户18xxx75

用户18xxx75

2
2025-08-31 18:04

“刀”字好写嘛!

散仙

散仙

1
2025-09-01 21:22

砍头

陶陶讲史

陶陶讲史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