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隐姓埋名60余载,为国铸剑,直到2022年,88岁的他才第一次被公开姓名,他就是我国第三代中高空中远程防空导弹型号总指挥——沈忠芳!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22年感动中国的舞台上,灯光照向台下,一位白发老人安静地坐着,双手整齐地放在膝盖上,主持人把话筒递给他,问起梦想,他停顿了一下,缓缓说想要有更多人接过接力棒。 话不多,却让无数人眼眶泛红,这位被公众第一次知道名字的人,是沈忠芳。 1934年,他出生在上海的一条小弄堂里,那时的生活没有宁静可言,空袭警报和轰炸声是常态。 年幼的他跟着大人钻进防空洞,耳边是飞机轰鸣和爆炸冲击的震动,灰尘呛进鼻腔的味道让人永远忘不了,那时候,他心里就有了念头,要让自己的国家有力量保护好天空。 1953年高中毕业,他选择了北京航空学院的飞机设计专业,希望有一天能亲手设计出能守卫祖国领空的飞机,大学毕业后,他进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这是我国最早从事导弹武器研制的地方。 1962年,他亲眼见到一架美制U-2高空侦察机被导弹击落,那一刻,他意识到,光有飞机不够,先进的导弹才能让国防更坚固,他决定将精力全部投入到导弹研制中去。 早期,他参与了红旗一号的研制,那时资料极少,技术空白多,只能一点一点摸索前进,随后,他又参与了红旗二号的攻关,这一次成功意味着中国第一次自主研制出防空导弹。 整个研究院的人都兴奋得抱在一起,这是一个里程碑,沈忠芳和同事们在长期的夜以继日中,习惯了加班到深夜,习惯了在食堂泡面中讨论方案。 时间到了1992年,国际形势紧迫,国家需要第三代中高空中远程防空导弹,沈忠芳被任命为型号总指挥,这是一份极其沉重的责任,团队里不少年轻人经验不足,他带着大家从零开始摸索。 主动末制导、相控阵雷达、垂直发射等新技术都被提上方案,质疑声很多,但他带领团队坚持下来,三年后,红旗9诞生,中国的防空导弹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除了防空导弹,他还将目光放到了地地导弹的研制上,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决定打造一款能走出国门的产品,把防空导弹中的一些设计方法用在战术近程地地导弹上。 第一发试射只飞了十公里就爆炸,现场的失落感很重,他却带着团队继续试验,最终连续十发命中目标。 2004年,B611在中国航展亮相,此时他已年过七十,这款导弹后来不断升级换代,出口多个国家。 在更早的研制中,他还参与了红旗六十一号的设计,当时,他从缴获的麻雀3导弹中研究其导引头技术,并将其转化应用于中低空导弹。 为了解决高温下的耐热问题,他翻阅上百本专业书籍,找到了中科院涂料研究所,经过上千次试验,研制出性能更好、重量更轻的新型涂层,为后来的高超音速武器打下基础。 无论在哪个项目上,他都保持着一种稳扎稳打的作风,多次型号的试验、定型和改进都离不开他的坚持和细致。 在同事眼里,他是个很少谈及工作的领导,连家里人问起,他也只是简单带过,这不仅是性格,也是职责所在,国防科研的保密要求,让他在外界几乎没有名字。 六十多年,他默默工作,直到2022年,公众才知道他的名字,面对荣誉,他依然保持着平静,他的人生格言是献身事业、淡泊名利、笑对人生、问心无愧。 相比于名声和财富,他更看重的是有人能继续投身到国防科研中去,在这个时代,许多人追逐的是光鲜亮丽的明星和流量,但真正值得敬佩的,是那些把一生埋进科研、用成果守护国家安全的人。 沈忠芳的名字或许鲜有人知,但他的工作早已深深刻进祖国的蓝天与防线,他用六十多年的隐姓埋名,换来了国家的安全与尊严,这样的“星”,值得所有人抬头仰望。 信源:绍兴网——隐秘而伟大!人们知道他时,他已88岁
他隐姓埋名60余载,为国铸剑,直到2022年,88岁的他才第一次被公开姓名,他就
如梦菲记
2025-08-30 15:20:47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