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43年,康熙皇帝的幼子胤祕与其他皇族和乾隆皇帝一起聚餐,乾隆皇帝还没吃完

陶陶讲史 2025-08-30 09:39:49

公元1743年,康熙皇帝的幼子胤祕与其他皇族和乾隆皇帝一起聚餐,乾隆皇帝还没吃完肉,他就先把筷子给放下了。乾隆皇帝顿时大发雷霆对这位蔑视皇权、不尊礼制的小叔子厉声痛斥,随即进行了惩罚。   那时候是乾隆八年,1743年,场面不大,吃饭的也都是自家人。乾隆坐主位,身边是他的亲叔叔胤祕。   两人年纪其实差不多,只不过一个是皇帝,一个是宗室亲王,身份摆那儿呢。吃到一半,胤祕手一收,把筷子放了。   乾隆正撕着一块肉,冷不丁一抬头就看见了这个动作,脸色瞬间沉下来,筷子一拍,声音砰地炸响。   “你这是嫌我吃得慢?还是不想等皇上吃完?”乾隆一句话甩出来,屋子里顿时安静到连呼吸都听得见。   胤祕没吭声,低着头,整个人一动不动。他不是不知道规矩,也不是故意挑衅。他只是没想到,这么一个小动作,会让乾隆翻旧账似的把火气全撒了出来。   其实胤祕从小到大,活得挺低调。他是康熙最小的儿子,出生时康熙都六十二了,自己这个侄子乾隆都已经五岁了。   胤祕是老来子,康熙特别疼他,没让他卷进那些皇子夺嫡的烂事里。小时候,康熙亲自教他,拉着他看书练字,还总带在身边。   可惜没几年,康熙去世了。那会儿胤祕才六岁,转眼成了孤儿。他娘是个苏州人,陈氏,老实人一个,也不受宠。康熙一走,她就更没靠山了,五年后也病死了。胤祕十一岁,彻底没人撑腰。   幸好雍正还算念旧情,把他接进宫里住,还安排了老师教他功课。雍正对他挺不一样的,说白了是把他当小弟也当儿子看。   十七岁那年,雍正特地破格封他做了亲王,这在清朝历史上算是头一份。而且,他的婚事也是雍正亲自操办的,娶的是乌雅氏,是雍正他娘那边的族亲,算是门当户对的好亲事。   但到了乾隆这儿,风向就变了。   乾隆虽然跟胤祕从小一起长大,但上了皇位以后,对他一点也不客气。   最开始还让他当了个蒙古都统,后来又让他管宗人府、御书处,职位不低,权也不少。但每次说起话来,乾隆压根不讲情面。   有一回,胤祕递了份折子,措辞有点不合规矩,乾隆直接罚了他俸禄,还专门留话让他“谨言慎行”。还有一回宗室议事,胤祕说话稍微多了点,乾隆当场让他闭嘴。   这顿饭上的事,其实就是压抑太久的一次爆发。乾隆心里早就不满,只是一直没找着机会。   他担心的并不是胤祕真的想干什么,而是怕他忘了自己是谁。乾隆当皇帝以后,对宗室那一套规矩看得比谁都重。   他知道自己当初是靠着雍正一手扶起来的,所以特别防着这些血亲,怕他们哪天也想“越级操作”。   可胤祕从来没那个心。他娶了媳妇,生了四个儿子七个女儿,天天在府里过自己的小日子,没跟朝政沾一点边。别人家兄弟一个个被削爵圈禁的,他全都看在眼里。他知道,自己这条命,是靠着不争不抢换来的。   可乾隆不信这个。乾隆给他安排了不少差事,还让他修族谱、管宗室,说是信任,其实也像是在盯着他。你要是真没事干,反倒容易惹事;给你点权力,圈在一个范围里,也看得更清楚。   饭局那天,乾隆那句“蔑视皇权”,说得并不轻。胤祕虽然没表态,但心里肯定是有数的。   几天后,乾隆下了命令,让他闭门反省,所有差事暂停三个月。这种处罚不算重,但架势够大,全朝上下都知道皇帝不高兴了。   从那之后,胤祕就更低调了。他不再主动提建议,也不在朝堂上露头。乾隆后来还是让他复职了,继续做宗人府的活儿,管着宗室的事。可大家都看得出来,乾隆对他,始终是半信半疑。   他活到五十七岁,最后病逝的时候,乾隆给了个谥号“恪”,意思是守规矩、守本分。可他的墓建得特别简陋,就在平谷的一个小村里,连个像样的碑都没有。亲王死得这么冷清,实属罕见。   可也正是这种冷清,说明他算是个“善终”的人。在那个兄弟反目、亲戚互斗的年代,能活到老,能平安离世,已经是上上签了。

0 阅读:793

猜你喜欢

陶陶讲史

陶陶讲史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