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没有人敢对中国动武!”为了这句诺言,一男子整整”失踪”了三十年,带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参考资料:2022-05-31 共青团中央——“没人敢对中国动武!”这底气背后有这样一个人:生命最后的10小时,感动全中国) 当一位院士、将军的生命走到尽头,他的遗言竟然是“死后将我埋在马兰”。 马兰究竟是什么?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地名,而是理解林俊德一生的三重精神坐标,那里是他的战场,是他的熔炉,也是他最终的魂归之处。 马兰是战场,一场从零到无限的戈壁攻坚战,1963年,一纸密令将林俊德送往罗布泊,原子弹这个“魔鬼”的心跳,谁来捕捉?25岁的他,成了研制冲击波压力自记仪的组长。 没有图纸,没有设备,戈壁滩上只有风沙,但答案,竟然藏在自行车轮胎和闹钟的零件里,就是用这些土办法凑出的“罐头盒”,在1964年10月16日那天,精准记录下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当量。 那声巨响后,别人都在撤离,他却和同事们穿着防护服,逆行冲向爆心,只为抢回那份独一无二的数据,从原子弹,到氢弹试验时零下几十度的严寒,再到开创全新的地下核试验测量系统,这场戈壁滩上的仗,他一打就是一辈子。 别人需要上千次试验才能走完的路,他和他的战友们,只用了45次就交出了完美的答卷。 马兰也是一座熔炉,淬炼出他纯粹到近乎苛刻的人格,是什么支撑着他?或许答案要从他赤脚走进浙江大学那天算起,他常说,“没有共产党,怎么能有现在的我”,这份朴素的感恩,是他投身熔炉的底色。 这座熔炉,烧掉了他身上所有多余的东西,他的毛衣上打着补丁,除了军装几乎没有像样的衣服,手腕上那块浙大百年校庆的纪念表,戴了15年,坏了就用透明胶粘上,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它也淬炼出他刚硬如铁的原则,参加学术评审,分文不取;不属于自己领域的,绝不轻易表态;各种虚名,从不挂靠,马兰的风沙,磨砺出的就是这样一位只认事业、不讲人情的科学家。 在这里,时间也被重新定义,一年365天,他的假期只有大年初一到初三,有人问他幸福是什么,他说,能把自己的事业和国家的命运绑在一起,就是最大的愉快。 最终,马兰成了他的归宿,是他生命与使命的终极融合,2012年5月4日,一纸“胆管癌晚期”的诊断书,宣告他只剩下最后的时间,最后的27天,战场从戈壁换到了病房。 他拒绝了能延长生命的手术,因为那会让他无法工作,他甚至含泪哀求医生,让他从无法工作的ICU转到普通病房,因为那里,有一张能让他继续战斗的书桌。 他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着十几根导管,颤抖地握着鼠标,整理电脑里数万个技术文件,医生劝他休息,他指着椅子说:“坐着休息”,他告诉所有人:“我不能躺下,躺下了,就起不来了!” 生命最后10小时,他坚持工作了74分钟,当视力模糊到看不清戴着眼镜的屏幕时,他颤抖地告诉女儿:“C盘我做完了”,他留下的笔记本上,写满了要交接的技术资料和工作任务,唯独给家人的那一栏,是空白。 对他来说,把国家的核心机密安全交付,就是给家人最好的交代。 弥留之际,他叮嘱学生注意保密,嘱托妻子“死后将我埋在马兰”,在他走后,陪伴他45年的妻子黄建琴,在他耳边轻声说:“老林,你终于属于我了”。 他的人生,就像以马兰为圆心,画了一个与国家命运严丝合缝的同心圆,他被埋在了马兰,更化作了马兰精神本身,成为了那片土地上,一个永恒的坐标。
在网上刷到这条,于是我找到了原帖。好久没看到这么身临其境的恐怖小说了!!!
【3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