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觅官宣造车 我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就是基础逻辑是对的,但是产品定义战略一塌糊涂。就目前中国的产业链现状的角度来说,做一个比较好的现有技术方案的组合集成创造出一个小众的符合用户需求的品类,这种逻辑是存在的,我觉得一个比较好的例子就是iCar系列。
但是我不认为目前说的对标国际豪车这样的路线是正确的,因为一方面来说已经有很多新势力面向高性能超豪华,而且又能够把价格下放到一个相对能接受的范围内的品类,追觅在这个领域并没有优势。
另一方面来说,目前尤其是高性能电动车早已经脱离了所谓的电池加电机加沙发加电视加冰箱就能够直接拿出来卖的状态,尤其是这种高性能需求所需要的技术门槛正在不断地提升,更不要说还应该具备相当高的自动驾驶的能力,这些所需的投入是很难实现的。
所以如果是站在四年前的角度来说,要开发成功一款高性能的豪华电动车大概需要的投入是150-200亿左右,当年贾跃亭大概烧了真金白银是230亿现金,因为他当时反而是太早入行了,那么很多钱都用来交学费和培养产业了了,即便是这样,他应该在当时大概还需要100亿就可以大规模上市他想要的乐视汽车了,最后就差了一口气,没人相信他了。
后来的蔚小理,资金利用效率就高了非常多。
其实我觉得追觅来说,要么早一点,要么就再晚一点。目前产业正在新一轮技术迭代的前夜,不确定性因素太多,如果追觅给自己的定义是不做0-1,要做1-100,其实现在并不是合适的时候,尤其是豪华超豪华车型。
比如说奔驰这段时间直接掀桌子的纯电概念车跑24小时耐力刷新了新纪录,还贱兮兮地说300kph才是最好的平衡车速[doge]。很多人看到它写直接冷却,以为就是制冷剂冷板直冷,其实人家是上了浸没式冷却。对应的电池电机的迭代也是如此。
其实我觉得追觅比较好的方案是复制理想,直接做家用高阶智驾L4级别的平台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