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天气里,一个人敲开了李叔同在旧上海寓所的大门,李叔同打

文史充点站 2025-08-29 11:25:53

有一年,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天气里 ,一个人敲开了李叔同在旧上海寓所的大门,李叔同打开门,那人情绪失落:“哥,我家破产了。” 李叔同望着好友在雪中远去的身影,心情复杂,回到屋内后,他让妻子叶子小姐弹奏钢琴,自己则提笔写下了那首传唱至今的《送别》,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正是这次突如其来的离别。 早在1900年,李叔同刚搬到上海时就认识了许幻园,当时许幻园家境富裕,在城南开设了一个文艺沙龙叫“城南文社”,经常邀请文人雅士到家中聚会吟诗作对。 许幻园、袁希濂、蔡小香、张小楼再加上李叔同,五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结成兄弟,自称“天涯五友”,他们经常在许幻园的豪宅里举办各种文艺活动,那段时光成了李叔同人生中最快乐的回忆。 许幻园甚至在自家花园里专门盖了一座小楼叫“李庐”,邀请李叔同全家搬来居住,五个好朋友朝夕相处,一起写诗作画,一起讨论学问,那种纯真的友谊让人羡慕。 但好景不长,辛亥革命后政局动荡,许幻园家里做生意受到很大冲击,加上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称帝等政治事件接连发生,许家的产业在这场社会大变革中损失惨重。 到了1915年,许幻园实在撑不下去了,只能变卖家产准备离开上海到北方谋生,这次匆忙的告别,成了两个好友最后一次见面,当时李叔同也正准备去日本留学,两人都面临着人生的重大转折。 《送别》的曲调其实来自一首外国歌曲,原曲是美国作曲家奥特威创作的《梦见家和母亲》,后来传到日本被重新填词改名《旅愁》,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听到这首歌,被优美的旋律深深打动。 面对好友的突然离别,李叔同想起了这首曲子,决定重新填写中文歌词,他写下了“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歌词中的“一瓢浊酒”来自《论语》中颜回的故事,孔子夸奖颜回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却能保持快乐的心境。李叔同借用这个典故,表达了在离别时刻仍要珍惜友谊、把握当下的心情。 这首词写得非常精妙,前半部分用长亭、古道、芳草、晚风、笛声、夕阳等一系列意象营造出离别的氛围,后半部分直接抒发感情,感叹知音难觅、相聚不易,但仍要以酒相送、不负友谊。 《送别》之所以能传唱百年而不衰,关键在于它触及了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无论什么时代,人们都会面临离别,都会为朋友的远行而伤感,这种情感是永恒的。 李叔同用简洁优美的语言,将复杂的离别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既有对分离的不舍,又有对友谊的珍惜,既感伤却不绝望,这种分寸把握得恰到好处。 1918年,就在写完《送别》三年后,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法号弘一,从此世间少了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多了一位修行的高僧。 关于他出家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因为家庭变故,有人说是受佛学影响,还有人认为是对人生的彻悟,但无论如何这个决定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出家后的弘一法师专心研究佛学和书法,成为了律宗的一代宗师,他的书法作品朴素淡雅,体现了出家人的修行境界,与早年的风流才子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1927年秋天,天涯五友中幸存的几位老友在上海重聚,此时蔡小香已经去世,李叔同成了弘一法师,许幻园和袁希濂也都信了佛,几个老朋友相对而坐,却已是物是人非。 这次聚会后不久,许幻园也在北京病逝,天涯五友的故事就此落下帷幕,但《送别》这首歌却越传越广,成为了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你第一次听《送别》是什么时候?这首歌是否也勾起过你的离别回忆?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与这首经典歌曲的故事。   信源:鄢敬新. 弘一法师李叔同评传[M]. 青岛. 青岛出版社

0 阅读:26

猜你喜欢

文史充点站

文史充点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