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朱德的儿子朱琦要被提拔为干部,朱德却说:“不能提。” 战火纷飞的1944年延安,一个中年男子在窑洞里仔细端详着面前的年轻人,他伸出粗糙的手,轻抚着对方右耳旁那根细细的胎记,然后红了眼眶:“没错,你就是我的儿子朱琦。” 这是朱德与儿子二十年后的重逢,朱琦刚满月时生母就去世了,一直跟着继母在四川生活,21岁那年被国民党抓了壮丁,直到周恩来派人四处寻找,才把他送到了延安。 父子相认的方式听起来有些心酸,但朱德记得清楚,儿子出生时右耳旁就有这个小小的胎记,像根拴马桩一样突出,二十年了,这是他确认儿子身份的唯一方法。 重逢的喜悦没有持续多久,朱德很快就给儿子立了规矩,有一次朱琦参加晚会到了深夜,警卫员心疼他走夜路,让他站在汽车踏板上送回家。 第二天朱德就把朱琦叫到跟前,脸色严肃:“昨晚你站在警卫员的位置上了?那是他的岗位,关系到安全问题,你怎么能随便占用?” 朱琦想解释,朱德摆摆手:“不管什么理由,原则就是原则,你是我儿子不假,但不能搞特殊化。” 这种严格在别人看来或许不近人情,但朱德有自己的考虑,他经常对身边人说:“我不要孝子贤孙,要的是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朱琦在抗战前线腿部受伤致残后,本可以留在机关工作,但朱德坚持让他到铁路系统从基层做起,“你一直在部队,不懂技术,到了铁路局不能当领导,要从头学。” 于是朱琦真的从练习生干起,先当司炉工,每天往火车锅炉里铲煤,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后来升为副司机,最终成为一名普通的火车司机。 朱德为家人定下了“三不准”:不准坐他的专车,不准找关系走后门,不准在吃穿住用上搞特殊,这些规定听起来严厉,但朱德自己解释得很清楚。 朱琦用一生践行了父亲的教导,他从来不提自己是朱德的儿子,在铁路系统兢兢业业工作了几十年,同事们都知道他是个踏实可靠的好师傅。 1974年朱琦因病去世时,许多铁路工人自发前来送别。他们说:“老朱是个好人,从来不摆架子,技术过硬,人品更过硬。” 这些工人直到后来才知道,这个和他们一起干了大半辈子的同事,原来是朱德总司令的儿子,大家都很震惊,因为朱琦从来没有露出过一点特殊的地方。 我们今天应该如何教育下一代?是给他们搭建舒适的温室,还是让他们学会在风雨中成长? 信源:朱德元帅战乱年代的颠沛爱情 为革命三任妻子牺牲. 新浪网
1944年,朱德的儿子朱琦要被提拔为干部,朱德却说:“不能提。” 战火纷飞的1
文史充点站
2025-08-29 12:25:54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