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的中药材贸易史,与中国西北的开发、丝绸之路的兴衰、以及明清以来商业网络的形成密不可分。 金代以来,陇西始称“巩昌”(1224年始为巩昌府治),地处陇山以西,是连接中原与西域、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的十字路口。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上的重镇。 这种枢纽地位使其很早就成为区域性的物资集散中心。甘肃本身是中药材的重要产地,岷县的当归、渭源的党参、陇西的黄芪等道地药材名声在外。周边的青海、宁夏、新疆、四川等地的药材也通过驼队、马帮汇聚于此。 在明清时期,随着全国性商业网络的逐步形成,陇西作为区域性中药材交易市场的地位得以确立。本地的药农、药商(俗称“药贩子”)开始有组织地进行药材的收购、粗加工和转运。 据《陇西县志》载:清末民初,陇西国药业有合顺堂、复盛永、福盛昌、裕厚森、春益堂、蔚泰堂等。这些中药材商家精通草药加工炮制,悉遵古法。个别的经营颇具特色,坐店掌柜精通岐黄之术,诊售结合,患者极便。烟丝业的元成福(西街汪统山)、善问和(南街樊玉斋),分别在陕西西乡县、四川广元市设有常年经销处。
陇西的中药材贸易史,与中国西北的开发、丝绸之路的兴衰、以及明清以来商业网络的形成
西部沙漠文化
2025-08-25 22:35:21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