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陇西商业渐有起色,形成以鼓楼为中心的商业新区。棉布、丝绸、药材、食品、杂货、酒铺、食店多集中在大街,醋坊、粉坊、糖坊、磨坊等作坊及其它手工业铺店、斗行等散布在背街或街口。茶叶、纸表、调料及旅店集中于新街。种家巷及北关庙台戏楼前为农副产品、木料、木炭、柴草市场。南街为肉市。民国9年( 1920年)马营地震后,盐商陆续迁东铺,成为陇南各县食盐集散地。据民国21年 ( 1932年 )的调查统计,县城有药铺17 家、杂货铺113家、酒馆15家、饭馆11家、斗行21家、车马店13家、单人小店65家、鞋帽铺 6 家、银匠铺 8 家, 裁缝铺、照相馆、山货铺、肉架子、小货摊和食品小担各街设点。 县城先后开设的较大商号有:棉布业批发的西顺合、敬信太、厚致富、 天成福、义兴源、森盛裕,零售的天发祥、双兴茂、蔚泰长、同兴福、集义隆、林兴福、义兴隆、合生福、天德昌、天泰益、恒丰昌、德兴枢、世兴金、敬信义。品种为土布、匹头、丝绸。国药业的合顺堂、复盛永、福盛昌、裕厚森、春益堂、蔚泰堂等。 草药加工炮制,悉遵古法。个别的经营颇具特色,坐店掌柜精通岐黄之术,诊售结合,患者极便。烟丝业的元成福(西街汪统山)、善问和(南街樊玉斋),分别在陕西西乡县、四川广元市设有常年经销处。 食品业的福盛园、正兴园、二合馆、复兴园、林盛园、复生园、李店子(北关)、马店子(北门)、刘店子(腰门街)、安店子(西街)等,以陈寿潘、齐廷辅二人合资经营的二合馆较负盛名。齐为厨师,精于烹任,能制作名菜数10种, 尤以里脊、鱿鱼卷、高丽丸子出色,仅里脊就可做酸辣、糖醋、干炸、黄焖数种。漂染业的益顺新、恒积永、瑞森和等。 民国30 年(1941年)东铺专营批发的盐商有兰州德森远、聚泰嘉,榆中天成公,定西祥盛永,陇西西发源、天兴永等10余家。杂货、药材、烟酒、斗行等行业80 余家。至民国38年 ( 1949 年),全县棉布业约50家,资本(法币)2.5亿元, 以山西、陕西、天水、秦安客商为主;国药业14家,资金10. 3亿元,陕西客商约占80%。小商小贩经营品种约40余种,其形式,一是坐店经营,以小杂货铺为多,出售香蜡纸表和烟茶糖果,还有扯面铺兼营卤肉、韭菜包子、清汤羊肉和制作殡葬品的纸货铺;二是摆摊设点,主要是杂货、小吃摊;三是沿街叫卖,以各种熟食为多,另有剔刀磨剪、钉碗补锅、理发钉鞋之类;四是流动赶集;五是赶庙会;六是走村串户,群众称“货郎儿”,经营梳篦顶针、针头线脑、胭粉头绳、儿童玩具等,或货币交易,或以物易物。县城另有粮食、牲畜、大麻等市场,柴草、蔬菜、鸡、鸭、鸡蛋、清油、陈衣等也上市交易。
清末民初,陇西商业渐有起色,形成以鼓楼为中心的商业新区。棉布、丝绸、药材、食品、
西部沙漠文化
2025-08-25 22:34:5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