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张忠谋再次语出惊人:如果美国想扼杀他们,中国真的无能为力!不仅如此,他又一次强调自己美国人的身份,他说:自从我来到美国并于1962年入籍以来,我的身份一直是美国人,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张忠谋这番话让人听着不是滋味,尤其是考虑到台积电这些年的发展,和中国市场的关系可不算浅。 要说台积电现在确实厉害,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他们在美国亚利桑那的工厂终于开始赚钱了,半年盈利超过45亿新台币。 但光鲜数据背后,问题可不少。有在美国工厂工作的工程师说,自己连续一个月睡在办公室,每天最少干12小时,周末加班更是家常便饭。 这种高强度的工作节奏,让习惯了工作生活平衡的美国员工很不适应。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还因此出来表态,说"不愿意值班的人就不要来这个行业",结果引发了更多议论。 更有意思的是,这家美国工厂在招聘网站上的支持率还不到三成。很多美国工程师吐槽说,台积电的管理方式太强调服从,和当地的职场文化格格不入。 为了解决人手问题,台积电从台湾派了不少工程师过去,但两地员工在工作理念上的冲突不断。有分析师算过,美国工厂的建设成本比台湾高出三成,要是没有美国政府的补贴,能不能赚钱还是个未知数。 反观台积电在南京的工厂,这些年一直盈利,四年下来累计赚了超过800亿新台币,成了公司稳定的现金来源。 这一对比很能说明问题,中国市场不仅给台积电带来了订单,更提供了稳定的发展环境。 现在台积电虽然把不少先进产能搬到美国,但大陆客户仍然占据着他们近一半的产能需求,这种市场依赖不是说断就能断的。 张忠谋这番言论,其实暴露了台积电当下的两难处境。 一方面,他们60%的收入来自美国客户,苹果、英伟达这些大公司的订单不敢得罪;另一方面,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摆在那里,真要是彻底闹翻了,对台积电没什么好处。 这种矛盾在张忠谋的表态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有时候说中国造不出高端芯片,有时候又承认不能小看中国半导体的潜力。 这种左右摇摆,说到底还是利益在作祟。美国通过《芯片法案》给了台积电不少补贴,但条件是限制技术转让,还逼着他们断供华为这样的中国企业。 台积电在美国建厂,表面上是扩大产能,实际上也得看美国政府的脸色。但技术这东西不是那么好转移的,台湾地区有规定,最先进的2纳米技术必须留在本土生产,这就导致台积电陷入了"既要又要"的尴尬境地。 有意思的是,就在张忠谋说"中国无能为力"的时候,国内的半导体企业正在悄悄突破。天津有家叫锐欧泰的公司,研发出了能用于ASML光刻机的关键零部件,已经在国内晶圆厂用上了。 北京的矽瓷新能也搞出了新的石英砂生产技术,打破了日本企业的垄断,成本还低了不少。这些可能听起来不像光刻机那么起眼,但都是半导体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环节。 更让人振奋的是哈工大在极紫外光源技术上的突破。他们研发的技术路线和荷兰ASML不一样,在成本和效率上有自己的优势。 虽然离完整的EUV光刻机还有距离,但这一步步的突破,都在打脸那些说中国搞不出先进技术的言论。 中芯国际这些年也在稳步前进,14纳米工艺已经稳定量产,更先进的技术也在攻关中,虽然和台积电还有差距,但进步速度有目共睹。 现在全球半导体产业有点像在走钢丝。美国想把产业链往回拉,但市场规律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韩国三星在大陆的晶圆厂一年能赚几千亿,日本企业70%的光刻胶都卖到中国,这些企业真能舍得放弃中国市场吗? 台积电把先进产能搬到美国,却发现当地不仅成本高,人才也跟不上,不得不从台湾调人过去救急,结果又引发新的矛盾。 张忠谋强调自己的美国身份,可能有他的考虑,但台积电的根毕竟在台湾,而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就算把工厂建到美国,技术团队、管理模式还是带着浓厚的中国基因。 美国想通过补贴把核心技术挖走,恐怕没那么容易。台湾民众有八成以上反对技术外迁,担心"台积电变美积电",这种担忧不是没有道理。 说到底,半导体产业这种高度全球化的行业,搞"脱钩断链"最终损害的是各方利益。台积电在美国工厂虽然开始盈利,但利润率比台湾本土低不少,还要面对没完没了的文化冲突和管理难题。 而中国企业在设备、材料等领域的突破,正在一点点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张忠谋说中国"无能为力",可能是没看到这些藏在水面下的进步。 现在的半导体市场,早就不是一家独大或者一国能垄断的了。美国有技术优势,中国有市场和产业链韧性,台积电这样的企业夹在中间,想两边讨好并不容易。 张忠谋的言论或许能暂时讨好美国,但市场的力量终究会起作用。毕竟做生意讲究的是互利共赢,把话说得太死,到头来可能损害的还是自己的利益。 信息:台海网官方账号 台积电张忠谋再次语出惊人:“如果美国想扼杀他们,中国真的无能为力!”
台积电首席科学家黄嘉兴:如果你(张忠谋)仍然幻想美国有希望阻止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
【30评论】【3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