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飞行员王柱书驾机歼敌,一时大意,投副油箱时误把减速伞给扔了,眼看敌机就在眼前,他一个动作竟让他获得了一个一等功! 1967年6月26日下午4点50分,海南某海军航空兵基地的值班电话突然响了,听筒里传来“王柱书双机一等!”的指令。
不满33岁的王柱书刚从值班岗位起身,手忙麻利的往身上套飞行服,飞行帽扣在头上还没系好,就朝着停机坪的歼6战机跑。 往常起飞前的准备要足足3分钟,那天他脚下像生了风,不到1分钟就坐进了驾驶舱,舱门刚关好,起飞信号弹就划破了天。 升空后他发现,地面指挥的声音比平时急,不绕圈子直接报航向,还反复提醒注意敌机防卫,他心里咯噔一下:今天恐怕不简单。 按照指挥的指引在空中盘旋了一会儿,七八公里外一个小点慢慢变大,王柱书一眼就认出来——是美军的F-4C战机,那时候这可是能超音速飞行的先进战机。 他攥紧操纵杆准备追,可越紧张越出岔子,想投副油箱减轻重量,一不留神把减速伞给扔了。 没了减速伞,再带着副油箱,飞机就像背着包袱跑步,又沉又不灵活,但他没敢停,咬着牙继续往敌机方向靠。 他特意把飞机开到太阳那边,躲在阳光后面,敌机被晃得睁不开眼,根本看不见他,他却能把敌机的影子看得清清楚楚。 一开始位置有点靠前,他又轻轻晃了晃操纵杆,让飞机走了段蛇形路线,慢慢拉近跟敌机的距离,直到敌机的型号、尾翼上的纹路都能看清,才把活动光环对准敌机发动机。 他没敢开雷达,知道美军战机上有护卫器,雷达信号一出去,对方立马就会察觉。 距离一点点缩,800米、400米、300米,光环也跟着变小,小到不能再小的时候,再近就会进盲区,搞不好还会撞上去。 他手指一按炮钮,三炮齐发,眼看着炮弹打在敌机水平尾翼上,碎片瞬间飞了起来。 可这时候他的炮弹也打光了,赶紧对着无线电喊僚机吕纪良:“接着打!”吕纪良早就在五百多米外等着,听到指令就往前冲。 从544米追到364米,炮口一直对着敌机机翼根部,几轮射击下来,敌机翅膀底下冒起黑烟,接着就是一声巨响,整个机身烧了起来,一头扎进榆林以南的我国领海里。 王柱书把飞机拉起来,对着指挥台喊:“敌机冒烟爆炸,往下掉了!”随后跟着吕纪良一起往基地飞,从发现敌机到把它打下来,前后也就40秒。 战后他和吕纪良都记了一等功,大队也得了集体三等功,54年后,87岁的他再聊起这事,连开炮时的火光、敌机爆炸的声音,都还记得清清楚楚。 王柱书17岁就参军,1953年进了空军,1959年入了党,16年的军旅生涯里,每天天不亮就练起飞准备,衣服穿了无数遍,飞行帽戴了无数次,早就把“快一秒”刻进了骨子里。 就算误投了减速伞,他也没慌,带着副油箱继续追,副油箱挂在飞机上,会让空气阻力变大,飞机加速慢,转弯也不灵活,操控起来比平时费劲得多。 可他没想着退,因为领空不是“能让一步”的地方,退一步就是家国,所以再难也要上。 那时候美军F-4C比歼6先进,可王柱书没被装备差距吓住,反而用“躲太阳”“慢开雷达”这些巧劲,把主动权攥在了自己手里。 空战拼的不只是飞机好不好,更拼谁能把战术用活,谁更敢在关键时刻往前冲。 王柱书这40秒,其实是一代领空卫士的缩影。 那时候我国空军装备不如人,可每个飞行员都抱着“宁可撞上去,也不让敌机过线”的精神。 带着副油箱打仗不舒服,可没人抱怨;面对先进敌机不害怕,因为心里装着家国。 现在我们的战机越来越先进,防空体系越来越完善,可那种“一秒不能慢、一步不能退”的精神,从来没变过。 从王柱书当年驾驶歼6升空,到现在新一代飞行员开着先进战机巡逻,变的是装备,不变的是“守护领空”的初心。 他们可能不会都被记住名字,可每次战机划过蓝天,每次领空安然无恙,都是他们在背后守护。 其实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万米高空替我们把“危险”挡在外面。 王柱书的40秒,是刻在蓝天里的勋章,也是告诉所有人:祖国的领空,从来都不是谁想进就能进的,因为总有一群人,会用生命和热血,在天上筑起一道看不见的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