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函在周三落到了禹元植案头,这基本宣告:李在明,不来北京看阅兵;中韩默契换挡,

剑指天涯问录 2025-08-22 10:44:31

邀请函在周三落到了禹元植案头,这基本宣告:李在明,不来北京看阅兵;中韩默契换挡,韩国“三号人物”接过访华使命。 故事的开头并不低调。中方最初抛出的,是给总统的高规格请柬——借“抗战胜利80周年”这个带历史分量的场合,为李在明时代的中韩关系开篇,顺手把尹锡悦时期的阴霾吹散;也是一次试探:新政府的“平衡外交”,敢走多远。 现实的回合,却选择了“降格不失礼”。韩联社的线报和随后公开的会面细节拼成同一张图:禹元植在国会议长办公室与中国驻韩大使戴兵见面,收下出席9·3活动的邀请;“韩中议员联盟”部分议员可能随行——把政府外交和议会外交缝在一起,既不给中国冷场,也能向国内与华盛顿解释:这是国会行程,不是政策转向。 这一步,合李在明的性格与处境。亲赴北京,政治风险直线上扬——在野党与尹系残余随时等着扣“亲华”的帽子;但完全说“不”,等于把未来三年的对华窗口一把合上。他给出的答案是:级别给到位(议长),姿态留余地(本人不出席)。外交上,这是标准的“平衡位移”。 把时间轴拉长,禹元植也不是陌生面孔。2月,尹锡悦弹劾案正热,他率团访华5天,出席亚冬会开幕,见到中方最高层,会谈从预定的15分钟拉到42分钟;当场承诺“对华友好是韩国外交核心之一”。如果说总统不便出席,能在体面与可控之间找到一个牵线的人选,非他莫属。 把镜头再回到首尔的内场压力。竞选时,李在明在台海问题上说过“韩国不应介入,发展自己,对两岸都说声谢谢就够了”,一句务实,被对手现场打成“亲华”。他后来补了一句“根据国家利益与中国发展合作,不该被标签绑架”,但韩国政治的媒介结构决定了:谁越解释,越容易被反向定性。这就是他此番“本人不去、议长代行”的政治逻辑——在国内叙事与对外需求之间,留出防火带。 对比一下就更清楚了:若还是尹锡悦主政,十有八九是当面婉拒,甚至连议长层级都未必派;尹的路线是“美日同盟外延化”,把中韩关系压缩为“务实合作”。李在明不走这条单行道,但也不可能复制2015年朴槿惠登上天安门城楼的“蜜月戏法”。十年过去,中美态势翻篇,首尔的回旋半径比当年小太多。 因此,这次“折中方案”既是防风,也是一把开锁器。它告诉北京:新政府愿意修复沟通;也告诉国内:不为“亲华”背锅;还告诉华盛顿:首尔自有分寸。更关键的是,它为随后更大场合留下了梯子——10月底的APEC在韩国举行,按常理中美元首都会到场,中韩高层见面未必等太久。 从北京视角,这份安排不算完美,但足够实用。阅兵场合有历史重量,出席者是“三号人物+跨党派议员”,镜头不失礼,信息可落地:中韩议会渠道重新活络,立法与产业议题可重新接线;两国在供应链、文旅、人文往来上的“低敏、高频”合作,可以先跑起来,把不信任留给时间消化。 当然,别高估一次礼宾的能量,也别低估它的信号强度。真正决定中韩下一步走向的,是三件更具体的事:第一,安全议题怎么“去热度”——韩方如何在半岛与印太话术里,避免把中国当作安全假想敌的固定角色;第二,经贸规则怎么“加确定”——芯片、材料、汽车与电池等链条上的豁免与便利,能否从口头变成文件;第三,舆论如何“降噪点”——把互联互通、青年与地方合作的故事做成常态化内容,让情绪不再成为政策成本。 这也是为什么,“议长带队+议联随行”是一个聪明的构型:它天然避开了最尖锐的安全议题,优先押注能见效的经贸与人文;它给李在明留出回旋,也给北京一个可持续的对话抓手。至于那些期待“一步到位”的人,得接受一个现实:修复关系,不是拉闸合闸,是把线路一米一米重新布好。 参考资料:《 韩消息人士:中方正考虑邀请李在明出席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观察者网 》

0 阅读: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