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一队欧洲“护法”飞进白宫,泽连斯基这回学乖了:10 秒里连说四个“谢谢”。可惜镜头里真正抢戏的,还是普京——人没到,电话先到。 8 月 18 日,特朗普与泽连斯基先一对一,再拉上欧盟与北约开三方闭门会。排面足够,分歧也摆在桌面:欧洲(以“德国总理”默茨为代表)主张“先停火再谈判”,特朗普不买账,直言“不需要停火”,还举自己“解决过的六场战争”为例——先谈再停,一样能收场。他口头上给乌克兰“非常好的保护”,但话锋一转:欧洲才是第一道防线,美国“协助”。意思很清楚:该你们掏腰包的时候到了。 更戏剧的发生在会中。特朗普当场离席,给普京打了近 40 分钟。克里姆林宫助手乌沙科夫的说法是:电话由特朗普发起,沟通“坦诚且建设性”,双方都支持俄乌直接谈、还讨论提升谈判代表团级别。等他回到会议室,又放风:正筹备俄乌双边会、以及美俄乌三边会。默茨随后“补刀”——普京已同意两周内与泽连斯基见面。节奏快到让人怀疑:这场戏,脚本早写好了。 为何走得顺?一处关键齿轮似乎松动了——乌克兰“安全保障”。此前俄方对西方为乌提供安全保障极为抵触,现在风向疑似改了。同日英媒爆料:欧洲将出资,资助乌克兰向美国采购约 1000 亿美元军备,以换取在达成和平后美国对乌的保障。若真如此,就是俄罗斯在最敏感的环节上做了有限让步,换取谈判闸门打开;乌方拿到“保票”,欧洲背上大单;美国坐收军工订单与外交主导——名利双收。 当然,这一切仍停留在“曝料”“放风”和“据称”的层面。能否落地,还卡在三道门槛: 第一,停火顺序。欧洲要“先停”,特朗普要“先谈”,莫斯科要“先定全面和平框架”。顺序不同,筹码就不一样。 第二,保障内核。谁来保、保多久、触发条款怎么写、与北约关系如何“擦边不入”?一项改一个词,都可能让谈判翻车。 第三,会面地点与镜头。特朗普追求“历史性画面”,普京要“议程掌控”,泽连斯基得“国内可交代”。舞台选哪儿,决定谁是主角、谁是背景。 这回合,几方的姿态一目了然: — 特朗普:不愿被欧盟牵着走,宁可绕过现场的欧洲领导人,直接打给普京。他要的是“我促成的和平”,而不是“我资助的战争”。 — 泽连斯基:从强硬变感恩,知道在这张桌上,感谢能换来时间,时间也许能换来筹码。 — 欧洲:组团“护驾”,却被实况转成“埋单”。若 1000 亿军购成行,安全票据在华盛顿,账却开在布鲁塞尔。 — 莫斯科:战场稳定后,谈判不拒、条件不松。有限让步,换取结构性收益。 很多人问:这是拐点吗?更像是筹码重排的前奏。美俄拍板直接谈,乌方不再坚持“先停火”的红线,欧洲被动承担更多安全与财政义务——局面确实在动。但别把“动”当“定”。任何一条线被国内政治牵扯(美国选举、乌克兰舆情、俄方安全评估、欧盟预算),这盘棋都可能倒退。 最后,不必把这一天读成“乌克兰赢了/输了”。更准确的描述是:美国拿到了导演椅,俄罗斯稳住了演员位,乌克兰暂时握到一张保单,欧盟抱回一摞账本。真正的终场,不在新闻稿里,在合同细节里——是谁签字、谁掏钱、谁背责。 参考资料:《 泽连斯基这回穿正装了!与普京通话约40分钟,特朗普:开始安排普京泽连斯基会晤!英媒称乌拟以千亿美元军购换美安全保障-每日经济新闻 》
欧洲各国都是如何看待中国人的?
【5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