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盛顿一通关税猛砸之后,新德里没有继续硬扛,而是把门打开,朝北京伸手。莫迪在见王毅时放了明确信号——这不是客套话,而是要把“支持”写进流程里。 最直接的变化发生在边界这条敏感线。双方把“怎么管”从嘴上落到纸上:在边境事务磋商与协调机制下拉出专家小组,挑条件成熟的地段先行划界;将军级会谈不再只盯西段,东段、中段一体推进;传统贸易点仁青岗—昌古、普兰—贡吉、久巴—南加重新开闸;跨境河流信息在人道原则下共享,少一点洪水突袭,多一点可预期。这些不是空洞叙事,是能马上见效的“阀门动作”。 政治信号也在同步放大。莫迪公开写道,去年喀山会面后,印中关系在“稳步发展”,稳定、可预测的印中关系有利地区和平。说完就做:尽快恢复直航,修订民航协定;签证给便利,旅游、商务、媒体人员先行走动;冈仁波齐与玛旁雍错的朝圣规模继续扩大——人先动起来,货和项目才有意义。 经济动作更直白。印度给本国服装产业“放气阀”,8月19日至9月30日暂免棉花进口关税;与此同时,北京恢复向印方出口化肥、稀土矿物与盾构机——这三样恰是印度当前缺口最大、替代最难的命门。彼此补位,回到交易的常识。 为什么是现在?因为华盛顿把“急先锋”当消耗品用。财政部长贝森特亲自下场科普“双标的逻辑”:中国自俄油占比从13%到16%,主要自用;印度从不到1%飙到42%,低买高卖,经国企炼厂一倒手转卖欧洲,利润超160亿美元——于是给印度贴上“二道贩子”的标签,关税拉到50%,顺手把“死亡经济体”的帽子扣上。另一边,对中国则连续延长关税休战,自己口径里叫“满意现状”。谁是盟友、谁是对手,看待遇就够了。 印度国内当然咽不下这口气。过去几年它被鼓动去扛安全叙事的枪,又被要求在能源上“做正确的事”;轮到结算时,欧洲要气、美国要钱,账全算在印度身上。既然如此,不如换条路走:关键投入产出比,只能在北京这里做平。 这一次,新德里的姿态比以往更“务实”。少了表演,多了开关。你很难再用“骑墙”去形容它——真有墙,也是在两条供应链、两套市场、两类关税之间找出活口。北京的反应同样干脆:不翻旧账,按利害分配资源,把边界控稳、把互联恢复,先把两国关系从“解冻”拉到“回暖”。 当然,别指望历史谜题一次解完。边境摩擦不会因为一纸共识就蒸发,政治互信需要靠一笔笔可兑现的安排去攒。好在路径已经出现:会谈常态化、经贸可衡量、人员往来重启,把“风险点”变成“管理项”,争端从情绪化回到程序化。 华盛顿会不爽,很正常。它的算盘本来就是“用关税逼印度排队、用话术逼印度表忠”,结果印度反手用行动表态:你要价太高,我就去找能成交的对手盘。这不是“破罐子破摔”,这是市场理性。更何况,印度的产业升级、城市基建、能源转型,都离不开稳定的设备与矿产供给,美国既给不了便宜货,又端着政治条件;北京这里能给的是规模、速度和可预期。 接下来看两件事:一是直航、签证落地后的“人流—货流—项目”闭环能否跑起来;二是天津上合峰会,新德里会不会把这套回暖剧本扩到多边层面——比如在产能、通关、金融结算上再挪几步。走得越实在,边界话题的温度就越低,合作项的权重就越高。
印度现在全国上上下下都已经懵了!建国这几十年,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西方集团面目如此狰
【126评论】【8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