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通巴铁为何不买飞豹!飞豹比歼-35便宜多了,还能大幅强化巴铁空军的打击能力! 在中东局势动荡加剧、印巴边境仍旧紧张的背景下,巴基斯坦空军的下一步选择再次引发关注。一场看似普通的军购讨论,却被不少军事观察人士盯得格外紧。 焦点就在于:面对飞豹(JH-7)这款打击能力强、价格又亲民的战机,巴基斯坦为什么至今没有采购? 尤其是飞豹的售价远低于五代机歼-35,在实际作战中也能有效增强巴空军的纵深打击能力,怎么看都应该是个“稳赚不赔”的选择。 但现实就是,巴铁迟迟没有“下单”,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考量?这不仅是一个技术型号的取舍问题,更是一个关于战略判断、作战理念乃至国际政治的综合博弈。 飞豹战机并不陌生,这款由中航工业研制的双座双发战斗轰炸机,专为对地、对海打击设计,具备强大的载弹能力和较远的航程。 在执行远程精确打击任务时,飞豹可以搭载鹰击-83反舰导弹、雷石系列制导炸弹等多种国产武器,形成高性价比打击组合。 更关键的是,飞豹作为成熟平台,单机价格远低于动辄上亿美元的第五代战机,而维护成本也低得多,非常适合像巴基斯坦这样预算紧张、作战任务繁重的国家。 从账面上看,飞豹不啻为一款“物美价廉”的理性选择。但问题恰恰出在“账面”之外。2024年,印度空军完成阵风战机编组部署,并正式启用S-400防空系统。 这意味着,若巴基斯坦试图用飞豹这种非隐身、非超音速突防的战机执行打击任务,极有可能在任务尚未完成前就被锁定甚至击落。这不是装备性能的问题,而是战场环境早已变了。 巴基斯坦空军近年来的装备思路也在悄然转向。枭龙Block III具备有源相控阵雷达和PL-15远程空空导弹,已经摆脱了“廉价轻型战机”的标签,开始向体系作战靠拢。 而歼-10CE的引入,则更进一步补上了空军的中重型空优缺口。两者搭配下来,不但能抗衡印度空军的苏-30MKI与阵风组合,还能承担对地打击任务。 在这种背景下,飞豹作为单一用途、体系兼容性较低的战机,自然难以融入巴军现有作战框架。更值得注意的是,后勤与训练体系的代价。 飞豹作为一种重型平台,飞行控制、维护保障、武器挂载都与枭龙/歼-10大为不同。 一旦引进,意味着巴空军需要组建全新的后勤线和飞行员培训体系,这不仅耗时耗力,还可能冲击现有的作战节奏。 与其因为一款打击平台而重建一套庞大系统,不如继续深化已有的体系化平台,形成更高的协同作战效能。 其实,巴基斯坦并非没有选择飞豹的需求,而是选择了替代路径。2023年,巴空军引进翼龙-2察打一体无人机,很快部署在克什米尔一线。 这类无人机能够执行对地打击、实时侦察等任务,作战半径虽然不如飞豹,但胜在成本低、安全性高,尤其适合高风险区域的“消耗型作战”。 某种意义上,这种无人机正在“吃掉”飞豹原本的任务空间。飞豹的缺席,也与中国军工出口策略的调整密切相关。 目前,中国对外主推的是歼-10CE与枭龙Block III这类更具未来潜力的平台,而飞豹这类二代半战机已逐步停产,不再作为重点出口产品。 更何况,飞豹的技术平台较老,技术转让空间有限,不如枭龙那样适合进行深度合作和本地化生产。对于巴基斯坦这种希望借军购实现技术积累的国家来说,飞豹的价值自然被进一步压缩。 当然,也不能忽视地缘政治的微妙影响。近年来,美国对外军售管控不断加强,2023年出台的《对手军事能力法案》直接扩大了对中俄系装备的关联制裁范围。 巴基斯坦此前就因购入中国无人机而遭遇美国F-16配件延迟交付的“技术报复”。 在这种高压氛围下,巴空军的每一次采购都不只是技术选择,还是政治博弈,稍有不慎,就可能牵动整个空军体系的运转。 飞豹有没有价值?有。巴基斯坦需不需要打击能力?当然需要。但问题是,军购不是超市购物,不能只看价格和参数,而要看体系融合、战略目标、风险控制。 这就像是明知某款车性能强悍、价格便宜,却因为不适合城市道路、不符合油耗标准而被搁置。说白了,巴基斯坦不选飞豹,不是因为飞豹不够好,而是因为它“不够合适”。 当今的空军作战,早已不是单打独斗的时代。一款战机的价值,不在于它能飞多快、打多远,而在于它能否融入整个作战网络,与预警机、无人机、地面雷达、高速数据链等系统协同作战。 在这一点上,飞豹的确不再是最优解。从这个角度看,巴基斯坦空军的选择似乎理性得令人意外。哪怕是面对一款具备强大打击力、价格亲民的“老朋友”,他们依然做出了“不买”的决定。 这不是否定飞豹的意义,而是一次战略重心的重新划定。未来的巴空军,或许会在歼-35、无人机集群甚至更高等级的作战体系中寻找突破,而不是回到过去的战术轰炸思维。 飞豹没有登上巴基斯坦的军购清单,表面上看令人费解,实则是一次冷静而清醒的“体系自检”。这背后,是一个国家对未来战争形态的深刻判断。
巴铁”的胃口越来越大,如果我国推迟交付歼35,并且印度如果抢先过得大鹅的苏57隐
【118评论】【2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