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0年,朱元璋将77岁的李善长满门抄斩,李善长翻出当年朱元璋赐给他的免死金牌,恳求饶他一命,谁知朱元璋冷笑一声:“你再仔细看看,金牌上写的是什么?”李善长仔细一看,顿时傻眼了! 李善长这个人,出生在1314年的安徽定远,那时候元朝末年,天下乱成一锅粥。他从小就爱读书,脑子活络,喜欢琢磨策略和时局。年轻时没啥大出息,但积累了不少见识。等到1354年,朱元璋带兵打到滁州,李善长觉得机会来了,就主动跑去投奔。他给朱元璋出主意,说要学汉高祖刘邦的做法,宽容待人,用人得当,这样才能稳住人心,逐步统一天下。朱元璋一听觉得靠谱,就把他留在身边,让他管文书和机密事宜。从那开始,李善长就成了朱元璋的得力助手。 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年里,李善长主要负责后勤和行政方面的工作。他帮着组织军粮供应,确保部队打仗时不缺吃喝。比如在攻占太平府的时候,他协调船只运物资,避免了士兵因饥饿闹事。他还参与制定作战计划,结合历史经验,给朱元璋提供建议。朱元璋南征北战,李善长就留在后方管帅府都事,处理文案和协调将领关系,让整个队伍运转顺畅。他的贡献不小,虽然没上战场冲杀,但保障了前线的稳定,朱元璋对他越来越信任。 明王朝正式建立后,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长排在首位,被封为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他还当了左丞相,负责中书省事务。在册封仪式上,朱元璋赐给他丹书铁券,这东西是免死凭证,李善长本人能免两次死罪,儿子免一次,但明确规定除谋反大逆罪外有效。当时获此殊荣的六位公爵里,他是文臣里的代表,地位高到顶点。朱元璋甚至把他比作汉代的萧何,表彰他总管后勤和制定制度的功劳。李善长继续参与国家大事,比如监修元史,确立礼仪规范,还推动盐法和钱法的改革,确保财政运转正常。尽管后来年纪大了,逐渐退到幕后,但他的影响在明初政治中一直存在。 明初那几年,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开始大肆清除功臣。胡惟庸就是李善长推荐的,这家伙后来当了宰相,胡作非为,擅权枉法。1380年,朱元璋以谋反罪处死胡惟庸,案子牵连很多人,但李善长当时没受波及,尽管有人告发他和胡惟庸关系密切。李善长已经退休在家,年纪也古稀了,本以为能安度晚年。可朱元璋心眼多,总觉得这些老臣是潜在威胁。十年后,1390年,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翻出旧账,又有人告发李善长知胡惟庸谋反却不报告,还说他弟弟李存义是胡党。朱元璋借口天象异常,说有星变,需要杀大臣来应灾,就下令逮捕李善长。 李善长被抓时,已经七十七岁。他拿出铁券求饶,但朱元璋指出铁券背面写着“除谋反大逆”,这罪名正好不免。李善长没法子,在家自缢而死。他的家属,包括妻女、弟侄等七十多人,全被株连处死。这案子成了明史上最大的政治冤案,李善长作为开国元勋,最终成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朱元璋这么做,一方面是清除淮西集团的势力,这帮人多是他的老乡,早年帮他打天下,但后来被视为隐患。另一方面,朱元璋本性多疑,出身底层,经历过太多背叛,总想把权力抓得死死的,不给别人留后路。 胡惟庸案前后延续十几年,杀了三万多人,对明初政治影响巨大。朱元璋通过这案子,摧毁了淮西官僚集团,李善长就是典型受害者。案发后,朱元璋颁布《昭示奸党录》,记录案情,用来警示后人。类似清洗接着发生,比如蓝玉案,又株连一大批武将。朱元璋的手段狠辣,赐铁券时说得好听,但最终解释权在他手里。那些铁券,本是表彰功勋的象征,却成了催命符。明朝开国三十四位获铁券的功臣里,有二十一家因胡惟庸和蓝玉案被杀,铁券根本没起作用。
1388年,63岁的汤和跪在朱元璋跟前,把兵权交了出去,接着突然开口说:“陛
【78评论】【17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