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旺达其实很懂什么叫“见人下菜”,为了区别我们跟西方,他们搞了个“双轨制”,什么叫双轨呢?简单说,就是针对不同国家,摆出两副面孔,一边是实权在握的政府部门,这套班子主要迎接东方大国,谈的全是实打实的事,另一边是几乎没啥权力的“国民议会”,专职对付欧美国家。 说卢旺达,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还是二三十年前那个混乱、贫穷、被大屠杀阴影笼罩的小国。 但如果现在有人亲眼去走一趟基加利,很难不被那种井然有序、明亮干净的城市氛围震撼。 夜里街头灯火通明,人们安稳散步,完全不像外界对非洲的刻板印象。 卢旺达没有太多资源也没什么地缘红利,不能照搬发达国家模式。 搞明白自身局限后,国家在对外关系上格外讲究方式方法。 和亚洲大国打交道,直接由政府主导实打实的合作,重头戏就是基础建设、产业和技术升级。 什么新机场、高速路、数字产业园,都是政府牵头、动真格的一步步落地,期待的是项目真正带来发展,而不是只做表面文章。 欧美国家关注的重点又不是这个路数,对外援一向爱盯着“治理、平等、民主”这些理念,卢旺达就明白必须换另一副面孔。 国内机构里,议会女性比例全球最高,民族和解、包容多元被反复宣传。 这些设计就像是一份专门给西方看的名片,但日常决策和国家课程依然是政府的硬核班子拿主意。 这种分工让外部力量“看见”了他们想要看到的东西,又没影响国家自身步伐,也有效减少了各种干预和约束。 真正落到老百姓生活,不是口号能解决的,一线城市的洁净,被联合国、世行反复表扬,但外表下的推进其实并不简单。 例如交通整治、垃圾管理、学校医疗进基层,这些原本在非洲很多地方很难做到的服务,已经逐步覆盖到大部分城乡。 特别是乡村,十年前很多人连电都没接上,现在全国用电率已经超过大半,清水、网络这些,基本成为新常态。 新兴产业、互联网金融等板块也快速起步,年轻人和创业企业有了更多用武之地。 近几年来年均增长率非但没有落后,反而在东非算得上数一数二,虽然受到全球疫情波及,农业、制造业和旅游业仍然保持了恢复力。 更重要的是办事效率,政府推行的政务数字化在当地推广又快又好,日常申请执照、各类民生服务都能线上搞定,简化流程的同时也便利老百姓和企业运营。 这一切跟卢旺达对自身角色的把控有关,不是一味向哪个方向靠拢,而是清楚地知道不同外部对象关心点在哪。 对要实效的朋友谈合作、谈发展,面对爱讲价值观的对象则“show”出形象,做到两头都照顾,外部资金与信任久久不断。 环保领域同样有追求,卢旺达最早就全国推动禁塑令,主动提高环保标准,城市绿化率、垃圾管理等方面都给其他非洲国家做了样板,这在国际舞台也赢得了很多赞誉。 很多人都说卢旺达是“逆境反转”的非洲代表,归根结底其实是因为他们没指望别人垂怜,从上到下都保持清醒和决断力。 用灵活的方式获取发展红利,用有温度的改革改善民生,用分门别类的国际姿态把外部影响降到最低。 如果什么都模仿不了卢旺达,至少这种不断自省和守正创新、务实不盲动的心态,对许多后发国家来说都很值得借鉴。 也许再等两三个十年,当别人再度提起卢旺达,“非洲光景”会有更多不一样的答案。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信息来源:极目新闻
被全东南亚国家嫌弃,如今中国云南边境也在驱离罗兴亚人,这个民族怎么了?要知道,罗
【254评论】【1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