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一老农民贪便宜,娶了一个不要彩礼的懒老婆,懒老婆不会做饭,也不答应同房,岂料,10年后,他震惊地发现,老婆的身份不简单!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农村日子紧,靠生产队分粮过活。许燕吉那时候三十八岁,本是北京人,家底好,父亲许地山是知名学者,早年写过《落花生》那篇文章,教人低调做人。她小时候在北京出生,四岁就会背诗,家里书香味重。1941年父亲去世,她随母亲周俟松辗转内地,母亲靠教书养家。1951年她考上北京农业大学,毕业后去河北石家庄奶牛场干饲养员,日子还算稳当。 后来遭了难,1971年她出狱不久,无处落脚,先在河北乡下待了阵子,又去陕西宝鸡眉县投奔哥哥周凌中。哥哥家也穷,口粮不够分,就劝她嫁人落户,这样能从生产队领粮。村里有个四十八岁的老光棍魏兆庆,前妻死了,留下十岁儿子魏小科。他是文盲农民,种地为生,为人老实,但图省事儿,不愿出彩礼。经人撮合,两人见面,她带几件旧衣就搬进他家窑洞。那窑洞简陋,土墙灶台,门外黄土坡。 就这样,1971年他们结了婚。她不会做饭,煮粥总焦,魏兆庆吃着皱眉。她懒得下地,农活干不来,手起泡就歇着,邻居说她懒。还不答应同房,两人分炕睡,日子平淡却别扭。他在外耕田,她在家管点儿家务,慢慢学着喂鸡洗衣。重点是她把魏小科当亲生的,教他认字念书。魏小科起初不亲,渐渐靠拢,她讲父亲旧事,他听得认真。几年下来,魏小科考上师范学校,当了老师。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熬,窑洞里煤油灯下,她适应了农村节奏,但总藏着心事。魏兆庆没文化,不问她来历,就知道她有文化,人好。村里人见她乐于助人,也照顾她。谁知十年后,1981年,一纸文件下来,她恢复原职,能回城工作。她哭着告诉魏兆庆真相:她是大学毕业生,曾是研究员,父亲是学者,早年婚姻破裂,女儿夭折,才流落到乡下。他震惊,烟斗掉地,半天没话。 她说明身世:出身书香门第,接受高等教育,工作时因一句话遭难,丈夫离婚,女儿早逝,一人颠沛。命运把她扔到乡下,遇上魏兆庆,两人虽无深情,但相处出牵绊。她没忘本,平反后回南京工作,把魏兆庆和魏小科接进城。他在城里找临时工,适应城市生活。她照顾他到2006年他去世。魏小科夫妇对她孝顺,像亲妈一样。 许燕吉一生坎坷,从城里知识分子到农村农妇,再回城,她没怨天尤人,总保持乐观。晚年她写自传《我是落花生的女儿》,2013年出版,讲自己经历。书里说,人生如麻花,甜苦交织,但要坚强面对。2014年她因病去世,享年八十一岁。
“防不胜防!”河南许昌,一男子和妻子有3个孩子,谁知前不久准备给第三个孩子上户口
【2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