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后期人才匮乏?内斗让这些精英折戟沉沙

古今史话匣子 3天前 阅读数 3 #推荐

三国时期,曹魏人才济济,实力强劲;东吴历经三代经营,人才荟萃。蜀汉(刘备集团)前期也不乏能臣武将,像关羽、张飞、马超、赵云、黄忠这五虎上将,以及诸葛亮、庞统、法正等谋士,都是一时之选。凭借这些人才,刘备在汉中之战后,甚至有了逐鹿中原、问鼎天下的底气。可到了蜀汉后期,却陷入了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的尴尬境地,人才极度匮乏。这背后原因众多,其中蜀汉内部的权力争斗,导致大量人才流失,无疑是关键因素。

先看因内斗被杀或自尽的人才。刘封,刘备的养子,刘禅出生前,被视作刘备事业的接班人,寄予厚望。但刘禅诞生后,刘封逐渐失宠,关羽也曾对刘备说刘封乃 “螟蛉之子,不可僭立”。襄樊之战时,刘封因与关羽有隙,未及时救援,致使关羽兵败被杀。刘备本不忍杀他,可诸葛亮觉得刘封性格刚猛,日后难以驾驭,劝说刘备赐刘封自尽。这一决定,不仅让刘备痛失一员猛将,也让蜀汉损失了一位潜在的军事人才。

魏延,蜀汉杰出的武将,作战勇猛,屡立战功。然而,他人缘欠佳,与长史杨仪矛盾极深,又不受上司诸葛亮待见。诸葛亮去世后,魏延与杨仪的矛盾彻底爆发,双方互不相让,最终魏延兵败被杀。魏延之死,使蜀汉失去了一位能征善战的大将,其军事才能本可为蜀汉北伐发挥更大作用。

杨仪,在诸葛亮死后,利用职务之便除掉魏延,本以为能接替诸葛亮的位置,可后主刘禅仅任命他为中军师,并无实权。杨仪心生不满,时常口出怨言,被费祎告发后,先是被废为庶民,流放汉嘉郡。但杨仪仍不知收敛,上书诽谤朝廷,最终在狱中自尽。杨仪有才,却因权力欲望和心胸狭隘,不仅断送了自己的前程,也让蜀汉失去了一位本可有所作为的官员。

费祎,蜀汉四相之一,深受诸葛亮信任,是诸葛亮临终前指定的接班人之一。他多次调和魏延与杨仪的矛盾,为蜀汉内部稳定出力不少。然而,公元 253 年春正月初一,在岁首大会上,费祎竟被魏国降将郭修刺杀身亡。费祎的离世,对蜀汉政治格局冲击巨大,失去了一位善于平衡各方势力的重要人物。

彭羕,因性格高傲,被贬为江阳太守。他心怀不满,去找马超商议,想与马超里应外合成就一番事业。马超为人谨慎,将彭羕的话告知刘备,刘备遂将彭羕下狱处死。彭羕有一定才能,却因自身性格和错误选择,命丧黄泉,蜀汉也错失了一位可用之才。

再看因内斗叛逃或被贬的人才。孟达,与刘封一同镇守上庸三郡,襄樊之战时拒绝救援关羽,后惧怕刘备惩罚,率部曲叛逃,归顺曹魏。孟达的叛逃,不仅使蜀汉失去了上庸之地,还带走了一批军事力量。后来,孟达又想回归蜀汉,却因计划泄露,被司马懿斩杀。孟达的反复无常,固然有其自身原因,但蜀汉内部的矛盾也是促使他叛逃的因素之一。

杨戏,才能获诸葛亮赏识,被征召为丞相府主簿。可诸葛亮死后,他因酒后嘲笑姜维,被姜维罢免官职。杨戏的遭遇,反映出蜀汉后期内部人际关系的复杂,有才之人因言语不慎,便失去了为蜀汉效力的机会。

廖立,被诸葛亮评价为 “楚之良才”,却自恃有才,目中无人,公然批评刘备、关羽、向朗等众多蜀汉重要人物。诸葛亮得知后,奏请刘禅将廖立废为庶民,流放汶山郡。廖立在汶山郡以耕地为生,直至老死。廖立虽有才能,却因性格缺陷和言行不当,被排除在蜀汉权力核心之外,无法施展才华。

李严,与诸葛亮同为刘备托孤大臣,且掌握兵权,是诸葛亮独揽大权道路上的潜在阻碍。后来,李严因押运粮草延误,被诸葛亮废为平民。诸葛亮死后,李严也郁郁而终。李严与诸葛亮之间的权力博弈,最终以李严的失败告终,蜀汉也失去了一位有能力且有影响力的人物。

蜀汉由诸多势力组合而成,并非铁板一块,内部矛盾重重。从上述因内斗而流失的人才来看,既有武将,又有文臣,涉及多个层面。这些人才的离去,极大地削弱了蜀汉的实力,使蜀汉后期在军事、政治等方面面临无人可用的困境。蜀汉因内斗损失的这些人才,是其后期走向衰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人才的匮乏,让蜀汉在与曹魏、东吴的竞争中,逐渐处于劣势,最终走向灭亡。

总之,蜀汉后期人才匮乏,内部争斗致使人才大量流失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这也警示后人,一个团队、一个政权内部的团结稳定,对于人才的留存和发挥作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各位看官,对此你们怎么看呢?若觉得文章不错,麻烦动动发财小手点赞关注,愿您财运亨通,诸事顺遂!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古今史话匣子

古今史话匣子

打开史话匣子,古今中外的历史故事如潮水般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