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现在已经不是什么芯片,加税,逆差的问题了,现在美国就是一门心思想要强迫中国,参加对俄罗斯的围剿,一旦中国上当,等俄罗斯垮了,美国就可以举全西方之力对付中国了。 美国的算盘很响,俄乌冲突拖住了北约的大部分精力,也消耗着西方的军备和财政,如果中国能被拉过去站在西方一边,哪怕只是停止支持俄罗斯,这场冲突的天平就会迅速倾斜。 可中国清楚,自己不是棋子,更不会去帮别人下这盘棋。 过去几年,美国不断在谈判中塞进与俄伊能源交易相关的条款,甚至威胁要对中国买家征收所谓“二级关税”。 这种做法早就超出了正常贸易规则的范畴,本质上是想用经济手段逼中国在地缘政治上选边站。 但中国没接招。反而和俄罗斯、伊朗一起推动本币结算机制,用人民币、卢布和里亚尔完成能源交易,直接绕开美元体系。这种合作不是临时抱团,而是对单边金融霸权的实际反制。 美国真正焦虑的,不是逆差或技术竞争,而是它主导的国际秩序正在松动。 当越来越多国家开始用非美元结算,当制裁可以被有效规避,美国的影响力就会从根上被削弱。而中俄伊的能源与金融联动,正是这种趋势的体现。 更让美国难受的是,中国在关键资源上也掌握了主动权。稀土是现代工业的血液,美国军工、高科技产业离不开中国的供应。中国没有直接断供,但通过严格的最终用途审查,把每一批出口都变成谈判筹码。 这种“精准反制”让美国进退两难。它想打压中国,又离不开中国的市场和资源;它想孤立俄罗斯,却发现中国和俄伊的合作越压越紧。原本设想的“围堵中国”战略,反而促成了一个更紧密的非西方合作网络。 美国国内的压力也在上升。加征的关税最终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普通家庭买日用品、家电的成本明显增加。企业面临供应链重组的高成本,中小企业尤其吃力。贸易战打了这么多年,没见多少好处,负担却实实在在落在老百姓头上。 与此同时,美国的盟友也不再那么听话。欧洲嘴上支持对俄制裁,但私下仍在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俄能源;印度更是公开大量进口俄油,根本不理美国的警告。所谓“西方团结”,在能源安全和经济现实面前,显得格外脆弱。 美国试图用“金融大棒”吓人,但效果越来越差。加密结算、转口贸易、本币互换,这些方式让制裁形同虚设。俄罗斯的石油照样卖出去,中国的进口也照常进行,所谓的“围剿”更像是自说自话。 中国的态度始终明确:反对非法单边制裁,反对长臂管辖,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应基于相互尊重和互利原则。这不是口号,而是行动指南。无论是能源贸易还是金融结算,中国都在用实际操作证明,不依赖美元也能运转。 这场博弈的核心,早已不是谁卖了多少芯片,或是谁多交了多少钱的税。它关乎的是一个更根本的问题:世界是否只能有一种规则?美国能否继续用自己的标准去约束所有国家的行为? 中国的选择是,走自己的路。不主动挑衅,但也不接受胁迫。你加关税,我就找新市场;你搞技术封锁,我就加速自主研发;你想孤立俄罗斯,我偏要保持正常合作。 这种策略不是赌气,而是一种战略定力。中国知道,只要不落入“选边站”的陷阱,就能保持主动。俄罗斯在前线牵制着西方的注意力,中国则在后方稳步推进自己的发展议程。 一旦美国真的逼中国在俄问题上表态,反而会加速全球“去美元化”和产业链重组。更多国家会意识到,依赖单一货币和单一霸权体系的风险有多大。 所以,美国的真正困境在于,它想用旧方法解决新问题。 冷战那套“拉一派打一派”的逻辑,在今天这个高度互联、多极化的世界里,已经不灵了。中国不是苏联,俄罗斯也不会轻易倒下,而世界更不会乖乖跟着华盛顿的指挥棒转。 这场贸易战的终点,可能不是某一方的胜利,而是整个国际经济秩序的重塑。而中国要做的,不是打败谁,而是在动荡中守住自己的节奏,把时间变成自己的朋友。
不用期待中美11月的贸易谈判了,世界各国应该清醒了,这就是两个大国的“双簧”!
【19评论】【2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