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尔丹在最后时刻身边仅仅剩下女儿钟济海以及两位军官和不足百人的军队,曾经坐拥十万大军、不可一世的噶尔丹终于在走投无路之下五内俱焚而亡, 这场持续了七年的战争最终以清朝完胜告终。 你可能想象不到,当消息传到北京紫禁城时,康熙皇帝正在御花园里翻看边疆奏报。太监捧着加急文书进来时,他手里的朱笔顿了一下,拆开一看,这位打了半辈子仗的帝王,难得露出了松弛的笑意。不是因为对手的败亡,而是他知道,漠北草原上那些因为战乱流离失所的牧民,终于能回家了。 这场仗打得实在太不容易。七年前,噶尔丹带着他的铁骑横扫漠北,一路打到离北京只有几百里的乌兰布通。那时候,草原上的帐篷烧了一地,牛羊被抢得精光,蒙古部落的首领们要么被迫投靠噶尔丹,要么带着残部往南逃,哭着求清朝出兵保护。康熙皇帝三次亲征,最远一次走到了现在的蒙古国境内,跟着军队吃了大半年的干粮,连过冬的棉衣都得靠驿站一站站送过去。 清军进草原的时候,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废弃的毡房外,孩子的小靴子丢在地上,锅里还有没吃完的奶粥冻成了冰。有个老兵后来回忆,他们在一处山坳里救过个放羊的老汉,老汉抱着最后一只小羊,见了清军就磕头,说“可把你们盼来了,再不来,草原上就剩狼了”。这些画面,大概就是清军能咬牙坚持下来的底气——他们不是在打一场争夺地盘的仗,是在给千里之外的百姓抢一个安稳日子。 噶尔丹一死,草原上的风向立刻就变了。那些被迫跟着他打仗的部落,连夜就派人来清军大营送降书,有的人还带着噶尔丹藏起来的牛羊,说要还给原来的主人。康熙皇帝没让军队留在草原上,而是让蒙古各部落自己选首领,还下了道令:谁要是敢再烧杀抢掠,不管是哪族人,清军都能直接拿办。 更实在的是,朝廷在漠北开了好几个集市。内地的丝绸、茶叶、铁锅运过去,草原的皮毛、马匹、奶酪运回来,牧民们不用再走老远换东西,集市上还专门设了郎中,给人免费瞧病。有个去过当时集市的商人写游记,说草原上的姑娘们第一次见到花布,眼睛亮得像星星,缠着他问能不能教她们织布。 这之后,漠北草原安稳了一百多年。直到后来,还有蒙古老人给孩子讲起那段历史,说“当年康熙爷的兵来了,草原上的草才又绿起来,羊才又多起来”。其实哪有什么天生的安稳,不过是有人把仗打在了前面,把难扛的担子挑在了肩上。 这场胜利,赢的不只是一场战争,是给多民族的国家拧了一把劲儿。不管是内地的汉人、江南的满人,还是草原的蒙古人,大家要的从来都不是谁征服谁,而是能在同一片天空下,安安稳稳地过日子。 本文来源:历史档案整理
噶尔丹在最后时刻身边仅仅剩下女儿钟济海以及两位军官和不足百人的军队,曾经坐拥十万
历史趣闻社
2025-08-18 03:37:31
0
阅读:0